在圓明園的西北部,有一棟御園皇家藏書樓,名為“文源閣”。文源閣的水池中安置著一座叫做“玲峰石”的巨石假山,乾隆曾稱讚它玲瓏剔透、音色如銅。要說這“玲峰石”有什麼特別之處,大概就是乾隆皇帝和大臣們酷愛把它當成創作詩文題記的“寫字板”了。
文源閣 張寶成繪
從御製詩等史料看玲峰石
沒錯,這塊“玲峰石”上刻了許多乾隆的御製詩和其他大臣的作品,是後人研究這塊石頭的重要佐證。比如,由乾隆親自創作的兩首以玲峰石為題的御製詩——《玲峰歌》和《再作玲峰歌》,再結合其他文字資料,便可從中詳細瞭解玲峰石的特點和地位等資訊:
《玲峰歌》中,乾隆寫道:“將謂湖石洞庭產,孰知北地多無限。萬鍾異石大房山,有奇必偶斯為伴。”這句詩表明了玲峰石的石材為房山石;而《再作玲峰歌》中,“青芝岫及此玲峰,二物均西山神產”又表明玲峰石和青芝岫的產地均為西山。
而玲峰石本身的特點,又從《應制詠玲峰》中可見一斑:
玲峰石歷史照片
“撐空十七尺,得氣億千齡”——玲峰石高度為十七尺(約5.4米),上面有許多孔竅。
“玉玲瓏與小玲瓏,久入文軒造化工。靈石巧將雙美合,奇峰湧處百層空”——玲峰石玲瓏剔透,姿態優美。
另外,《玲峰歌》中的“一峰峙我文源閣,育秀通虛映萬卷”也體現了玲峰石與文源閣協調的視覺關係及景觀效果;《再作玲峰歌》中,“芝岫樂壽樹塞門,玲峰文源峙溪堧。岫橫峰豎各適用,造物生材寧可舛”說明了在頤和園樂壽堂前的青芝岫,就像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在文源閣的玲峰石佇立在池中,橫向的青芝岫與縱向的玲峰石都發揮了它們最大的景觀效果,與環境互相協調成趣,令人感嘆峰石之秀美及放置之巧妙。
文源閣復原圖
玲峰石的景觀效果
玲峰石打造出的極致景觀效果也不可小視。
玲峰石位於文源閣前水池中心,寫仿與天一閣相對的“壽”字海礁石。文源閣用地面積稍大於天一閣,且為平地造園,園林邊界呈規整的矩形,水池山石規模較大,由此,需特別注意水池及假山群之間的聯絡。
天一閣
天一閣將作為焦點的巨石置於假山群之上,若文源閣亦是如此,則水池和假山的聯絡便大大減弱,成為兩個較為獨立的個體,沒有自然的過渡,缺乏“渾然天成”的意境;並且文源閣假山組群體量龐大,面闊較長,焦點巨石的體量不好控制;而將其置於湖心,則大幅加強了空間的序列感,各種體量之間相互呼應,強調了中軸線,使湖面空靈起來,同時加強了建築、湖面與假山的聯絡。
文源閣平面圖
園中大池透過暗渠與小池相連,再透過暗渠與外部常流的泉水相連,形成活水,打造優美的景觀效果。
玲峰石歷史沿革
可惜,這塊無論是在文學,還是在園林領域都極具價值的玲峰石現在已經不存在於世了。
圓明園於1860年遭遇英法聯軍的焚燒,1900年遭受八國聯軍侵略軍與土匪官兵的打劫,民國動盪時期,又遭遇了數次的盜搶。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附近的農民將此處變成了農場。到1949年北平解放前,圓明園已被洗劫一空,只留下來當年的石基和牆磚。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進行了大面積的綠化工作,圓明園幾近變成村落及農田。十年動亂期間,圓明園再度陷入無人管理的狀態,遭到歷史上最後一次的嚴重毀壞。
玲峰石現狀殘塊
圓明園被毀之後就成了各種人士爭搶遺物的地方,而玲峰石的名氣很大,於是成了兩股土匪爭搶的尤物。然而雙方勢均力敵,難以將其搬運走,於是其中一方就用炸藥把它炸成了如今的殘骸。至於玲峰石上刻著的乾隆御製文等,也只能從文源閣遺址上的殘石碑拓片上看到了。
文源閣遺址
殘石碑拓片
文源閣記拓片
玲峰石採於西山,玲瓏通透,石態優美,是不可多得的奇石。清高宗、大臣、愛石文人等均對玲峰石有著較高評價。同時,玲峰石也是首次在池水中引入假山的造園手筆,它增加了水面的層次,增添了園林的意境,對於後來的園林建設富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編輯]
馮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