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混亂,恥辱,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歷史。“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混亂的實勢自然造出非凡的英雄。在哪個英雄輩出的混亂年代,項城袁世凱可稱“時代掌舵手”。
每個英豪都不是憑空而起的,“三代培養一個貴族”,家族關係至關重要。袁世凱的生平可以說大家耳熟能詳,今天咱們就聊一下對他起至關重要作用的項城“袁氏家族”…
袁世凱所謂的祖籍江西袁崇煥後人,應該是民國文人們為拍袁世凱馬屁,杜撰出忠義之士後人的把戲而已,三國袁紹家族起源於汝南,所以項城袁氏源於袁紹是經得起考證的(誰家祖上不曾榮光過這些正常),後來在十三世祖袁持衡帶領下有汝南汝陽(今商水平橋鄉)搬遷到項城秣陵年彎村(粘些老袁家地域的光,我們家祖先也是從年彎搬遷出去的,年代差不多,算起祖輩們都是同村鄉親[呲牙]。年彎在秣陵西兩公里處,靠近古虹河,可能當年比較繁華吧)。袁持衡為項城袁氏一世祖,到袁持衡孫子袁步月遷到永豐秦坡,後袁步月病逝回老家年彎安葬,抬靈柩路過袁閣村靈柩繩子斷裂,袁家後人認為這是“大吉之兆”“風水寶地”,天意袁家要在此發家,於是就葬於袁閣,後人遷至袁閣。袁閣原不叫袁閣,經袁家幾代人的努力,發家致富,略有積蓄就蓋起了閣樓,所以稱村名為“袁閣”。
袁家人丁興旺,袁閣地窄貧瘠,到袁家九世主袁九能袁九之時期就遷移到羅馬張村,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擴地三頃多,蓋起了磚瓦結構的三進院落,成為村中首富(袁氏進入殷富之家)。兄弟兩人各生兩子:九能生耀先、耀南,九芝生利振、耀東,子孫漸多,騾馬張營之名也被人們改稱袁張營。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耀先、耀南、利振、耀東四兄弟於袁張營村分家,各授田八十畝,俗稱“老四門”。
袁家真正進入朝堂,輝煌騰達要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就是袁甲三,也是袁世凱的叔祖。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袁甲三首發科第,榮中舉人,次年中進士,項城袁氏從此人文蔚起,仕途不斷。因甲三考中進士,袁家大院成為“進士門第”,後又因甲三官至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家大院又被當地尊稱為“大帥府”。當年袁甲三是和曾國藩齊名的清朝重臣。
隨著家族的繁衍興盛和仕位升遷,袁張營村府宅難容,項城袁氏家族繼續向外遷居,擴大居住面積。先是袁耀南愁悶鬱結,於1852年9月26日病逝,其子袁登三在家盡孝,籌劃終養,棄儒就賈遷至夾河集(今項城市區水寨鎮),成為水寨首富。後又有袁保中(袁世凱生父)與四叔袁重三為防捻軍襲擾,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買下距袁張營村二十多華里的石腰莊莊田(也有稱石家花園的),挖土築寨,歷時三年多,建成袁寨防禦寨堡。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前後,袁耀東遺孀郭氏率家族遷居袁寨,袁寨就此取代袁張營村成為項城袁氏的中心居住地了。袁登三後人除部分遷居夾河集外,其餘仍居住在袁張營村。
袁家的發跡始於袁甲三,追根溯源,則歸功於他的母親郭氏。郭氏是淮寧縣人,其父郭如珽是當地鄉紳,本來袁、郭兩家並非門當戶對,但郭家看重的是聲譽。袁九芝“溫恭孝友,處鄰里謙和忍讓,雖以非禮犯之,不校(較)也。其厚德至今里黨猶稱道之”;兒子袁耀東名列庠生,端品勵學,口碑與其父不相上下。郭如珽便將女兒許配給了袁耀東。
袁耀東是一位大齡秀才,當年袁秀才一心科舉,挑燈夜讀,站在他這個不太成功的男人背後的成功女人,便是他的老婆郭氏。郭氏出身富家,頗懂禮數,對子女也教育有方,日子雖然清苦,但兩人男讀女織,生活倒也算得上幸福。可惜好景不長,袁耀東人至中年,鄉試屢考不第,因苦讀不輟,未及不惑便“勤學齎志以歿”,拋下了郭氏和幾個孩子。
從袁耀東的祖父袁志恭到父親袁九芝,袁家一直恪守科舉入仕的祖訓,到了袁甲三這一代,郭氏也絲毫沒有鬆懈,她不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還當掉嫁妝和首飾支援孩子讀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他們能讀出個名堂,光耀門楣。
郭氏勤懇能幹,袁家兄弟也很爭氣,兩長兄囊螢照讀,同入縣學。長子袁樹三不但中了秀才,還成為秀才中的廩生,屬於享受政府補貼的優秀學員。幾年後次子袁甲三也不負眾望,同樣以一等秀才的身份榮膺廩生頭銜,著實讓郭氏欣慰了一陣。
兄弟倆都拿到了國家獎學金,眼看前途有了指望,袁樹三卻有了急流勇退的打算。每當想起此事,他多少會有些不甘。從入塾到秀才,他一路都是成績優異,之所以讀到最後沒能再考下去,原因和今天的窮人家孩子一樣,作為家裡主要的經濟支柱,袁樹三不得不選擇輟學。
袁甲三功成名就後一度替哥哥痛惜,嘗言“吾輩少孤,賴吾兄教養成立”,言語間有一絲隱隱的愧疚。但袁樹三知道,他是家中長子,不光甲三,老三鳳三、老四重三將來也要讀書,母親身單力薄,家裡的擔子必須由他來扛。於是,袁樹三就從優等生成了一名社會青年,還好他腹有詩書,後來以廩生資格去陳留縣做了一名訓導兼教諭,工作性質類似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
袁鳳三後來也中了秀才,但學業不如兩位兄長,秋闈屢屢失意,又沒有廩生資格,乾脆斷了深造的念想,花錢捐了一個禹州教諭,和長兄一樣搞起了教育。儘管學習成績一般,袁鳳三也絕非庸碌之輩。據傳他在教諭任上時,有一批土匪闖入禹州境內大肆劫掠,袁鳳三身為一個文職官員,竟單槍匹馬闖入匪營,靠自己的如簧之舌,成功遣散匪眾。捻軍勢起後,屢次攻打禹州,袁鳳三守城有功,頗得人望,獲賞四品官銜,以同知候選。但他這個教諭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直到病逝任上,都一直未能補缺。袁鳳三死後,其靈柩由禹州運回項城,當地百姓自發為他送行,“士民哭巷,追思弗衰”。
郭氏的四個兒子中,僅老四袁重三沒有功名。三位兄長都在外地為官,母親年事已高,他科舉碰壁後,也就沒再捐什麼官職,索性在家和侄子袁保中一起打理這個龐大的家庭。
說到袁氏一族的發家史,袁重三功不可沒。讀書雖然差強人意,但在治家理財上,他卻是把好手。當時甲三等人身居官位,每月的俸祿除部分留作自用,都會按時寄回袁寨老家。這些錢袁重三都積攢起來,用以購置田地、在縣城經營商鋪,偶爾放幾筆高利貸,多年下來,僅憑豐厚的佃租和多家店鋪的商業收入,袁家在項城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首富。
袁家人丁興旺,袁耀東有四子我們已經知曉,樹三有兩子,老大保中,老二保慶;甲三膝下三子,保恆、保齡、保誠;鳳三有獨子保頤;重三的四個兒子分別為保晉、保純、保恬、保皖。下面的“世”字輩就更多了,僅袁保中和袁保齡膝下就有十三人。按照舊俗,這統計的還是男丁。若是五世同堂,男女老少,足有百十口之多。
袁氏大家族至袁耀東以下三代出了兩位進士,兩個舉人,四個廩貢生,就科舉功名來說在當地很少見,官職方面既有總督,又有侍郎,道員。這個家庭傳統的耕讀傳家,書香門第,在整個中國都很少見…
後來的北洋鼻祖袁世凱,正是袁保中的兒子、袁甲三的侄孫。
喜歡我,關注我,一起推廣家鄉文化,讓更多朋友老家我們老家的舊貌今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