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特被挑選成為試驗物件時,只有9個月大,他擁有一切嬰兒的特徵,愛笑、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和新鮮感。
實驗開始前,艾特接受了基礎情感測試:實驗員每天都會給他送禮物,可能是一隻白鼠,可能是一隻兔子,也可能是棉絮、帶毛的動物尾巴等。艾特欣然接受這些禮物,並對它們沒有恐懼,還會興奮地伸出小手去撫摸它們。
實驗員記錄著:艾特一開始是不怕這些毛茸茸的東西的。
實驗正式開始,艾特被放在墊了床墊的桌子上,行動完全自由,他附近有隻小白鼠。
小孩子本就容易對寵物產生興趣,艾特很快就伸出手,想要摸摸那隻小白鼠,就在他的手快碰到小白鼠時,實驗員在他身後突然用鐵錘敲打懸掛著的鐵棒,製造出刺耳聲音。
艾特嚇了一大跳,本能地大哭。當他發現噪音沒有繼續後,停了下來,注意力重新凝聚到了白鼠身上,可當他再次嘗試接近白鼠時,刺耳聲如約而至,這樣反覆了幾次。
到了後來,艾特對這一行為產生了條件反射,只要白鼠出現在眼前,就算沒有噪音和其他干擾,他也會表現出極度恐懼的樣子,哭著轉身背對白鼠,並試圖離開。
主導這個實驗的科學家叫約翰·華生,他之所以選中艾特,是因為相比於其他嬰孩,艾特更加“鎮定而被動 ”。在又經過五次類似實驗後,華生得出結論:
巨響單獨出現,引起艾特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與巨響同時出現,引起艾特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單獨出現,引起恐懼(條件反射)。
18天后,華生將一隻非白色的兔子帶到艾特面前。之前,艾特是喜歡這隻兔子的,可這次他一看到兔子就變得焦躁不安。
華生進一步測試發現,艾特對狗、豹皮大衣,甚至長鬍子的聖誕老人面具都表現出了同樣反應,而它們的共性是帶毛。華生總結出,經過那次“白鼠”實驗,艾特對所有帶毛的物品產生了心理恐懼。
艾特身上的反應讓華生激動不已,他開始撰寫實驗報告,並在裡面指出,人的行為是可以像機器一樣被製造出來的,正如實驗中他能成功地讓嬰兒懼怕一個他之前喜愛的東西一樣。
報告一經發表就轟動了世界,華生也名聲大躁。
有人認為用嬰兒做實驗違揹人性,華生辯解稱,實驗對艾特的傷害很小,且由於他極為年幼,處於無意識、無記憶狀態,實驗對他今後的成長不會起到太多負面作用。華生還有道護身符,用艾特做實驗是經過他父母同意了的。
艾特父母收入很低,只要艾特到一次實驗室,他們就可獲得一美金的補貼,這對當時他們的家庭來說是非常可觀的。但艾特母親也不是全然不顧孩子死活,她反覆諮詢過華生,是在華生承諾實驗完成後會消除艾特的恐懼感後才答應的。
然而,實驗結束,華生沒有對艾特使用脫敏療法。或許,他從一開始就知道,這種恐懼是不可能被治療的……
艾特飽受恐懼折磨,約翰·華生卻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心理醫生,拿了心理學會的大獎,風光無限。
他寫了許多兒童教育相關的書,甚至放出話來:任意給我一個健康的嬰兒,不論他的天賦、能力、種族、基因如何,我都能把他培養成我所希望的模樣,包括醫生、老師、律師、藝術家,甚或乞丐、竊賊。
他試圖給兒童構建一個徹底程式化、沒有情感的環境。在那裡,人更像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而當出現“程式異常”的時候,可以採取打罵等手段讓其重回正軌。
華生堅持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並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華生給予了他們非常嚴苛的成長環境。結果,他大兒子年少時多次自殺未果,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他女兒性格沉默、暴躁易怒,常常酗酒,並多次試圖自殺;他小兒子離家出走,一直流浪在外。
這樣的悲劇延續到了第三代:受成長環境影響,華生的外孫女也對酒精有了依賴性,總是喝得酩酊大醉,並在回憶中透露,其曾多次萌發自殺念頭。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無辜的小艾特,他離開實驗室後,因長期處於恐懼之中,精神遭受了重大損傷,最終因腦積水症離世,去世時只有六歲。而直到去世前,小艾特都是充滿恐懼的。
他死後,人們才知道,艾特原本就有輕微殘障,之所以華生覺得他“鎮靜且被動”,是因為他有精神損傷,就是我們常說的智力低下。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認可,華生刻意隱瞞了這個事實。
當然,也因為艾特的大腦本就不健全,所以,並不能絕對地說他的“腦積水”就是實驗觸發的。我們這裡譴責的,更多是非人道實驗對他造成的心理傷害。
小艾特的慘劇發生後,美國心理學協會公佈了實驗倫理規定,嚴禁進行違反倫理的實驗,華生被迫離開了心理學界。
但他的人生,並未因此陷入低谷。
他去了一家規模不小的廣告公司,短短兩年時間就憑藉出色的表現升為副總裁。他在廣告業幹到了65歲,安穩退休,又在醫生的勸告下戒除了酒癮,晚年身體康健,心情愉悅。
他於1958年去世,享年80歲,去世前不久,美國心理學會表彰了他對心理學的貢獻。
另一方面,以華生的“不要過度關照孩子”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聲免疫、延遲滿足、嬰兒獨立完整睡眠等撫育方式,讓無數兒童從小就缺少父母關愛,留下了心理創傷。
時至今日,仍不時有人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站臺,鼓勵父母們在孩子哭泣時不聞不問,等不哭了再理會。有年輕父母採用此法嚐到“甜頭”後,成為其忠實擁護者。
殊不知,人在悲傷難過時需要撫慰是天性。被用這種方式撫育的孩子們,成年後輕則出現缺乏安全感、睡眠障礙,重則會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症狀,一生不幸。
在我看來,愛與尊重是育兒的基石,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