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東來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民,狹義指國民、百姓,廣義指一切眾生。飢,本意是饑荒、饑饉,引申為餓殍遍地、困苦不堪),以其上食稅之多(上,指上位者。食稅,指享受賦稅),是以飢(賦稅、徭役過重,則餓殍遍地、民不聊生)。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有為,指上位者想法太多、自以為是、不知節制,如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是以難治(如果上位者內心太過狂野、不知節制,“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四者齊犯,天下百姓就會家破人亡、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甚至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犯上作亂者蜂起,此所謂“飢寒起盜心”,故曰“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輕死,指以死亡為輕,引申為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甚至犯上作亂),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參照前兩句的句式,應為“以其上求生之厚”,指上位者雄心勃勃、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以至於天下民不聊生,於是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犯上作亂者蜂起。厚,引申為慾壑難填,如欲求美色多多,欲求宮殿廣大奢華,欲求國庫錢糧堆積如山,欲求國土廣闊無邊,欲求兵威強盛、威加海內)。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何為“無以生為”?泛指無為法。無以生,即不生、無生,無生即無滅;為,指有為。何為“是賢於貴生”?賢,勝過、超過。貴生,指以生(起)為貴,泛指一切有為法。於理而言,這句話可用《金剛經》裡的四句偈解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於事而言,如果上位者、統治階層高高在上,把他們自己的生命和身體看得比眾生重要得多,任意胡為,肆意妄為,必然會令眾生困苦不堪、生不如死;反之,上位者輕己而重百姓,一切利他,百姓就會幸福快樂、安居樂業。這就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這就是“大慈,與眾生樂;大悲,拔眾生苦”,這就是“為人民服務”)。
【憨山大師注】此釋上章“民不畏死”之所以(民不畏死,良由在上求生之厚以致之,非別故也),教治天下者當以淡泊無慾為本也(大道,其用至簡,“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凡厥有生,以食為命,故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是則上下同一命根也(這話其實也蠻諷刺的,上位者皆就食於民,所謂“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然在上之食,必取稅下民,一夫之耕,不足以養父母妻子。若取之有制,猶可免於飢寒,若取之太多,則奪民之食以自奉,使民不免於死亡(明明是就食於民,偏偏要作威作福、索取無度)。凡賊盜起於飢寒也,民既飢矣,求生不得,而必至於奸盜詐偽,無不敢為之者(飢寒起盜心,無路可走,故鋌而走險)。雖有大威,亦不畏之矣(雖秦法酷烈,猶有陳勝、吳廣振臂一呼之事也,此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是則民之為盜,由上有以驅之也(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奪民之食愈演愈烈)。既驅民以致盜,然後用智術、法令以治之,故法令茲彰,盜賊多有,此民所以愈難治(本末倒置,治標不治本)。雖有斧銊之誅,民將輕死而犯之矣。由是推之,民之輕死,良由在上求生之厚以致之,非別故也(上位者慾壑難填,百姓鋌而走險)。厚,重也。此句“求”前,當有一“上”字,方盡其妙。
然重於求生,以但知生之可貴,而以養生為事,不知有生之主(何為“生之主”?生命現象背後的那個東西,即第十六章所云之“歸根覆命”,“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苟知養生之主,則自不見有身之可愛,有生之可貴,欲自消而心自靜,天下治矣,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故曰“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歸根覆命,既知無為法之可貴,則一切有為法皆不足觀也已)。賢,猶勝也。
此中妙處,難盡形容。當熟讀莊子《養生主》、《馬蹄》、《胠篋》諸篇,便是註解。又當通前四章,反覆參玩,方見老子吃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