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慧
10月22日,福建的遊先生向媒體投訴稱,天津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孩子們的詩2》一書中,收錄其女兒遊若昕的17首原創詩作,然而其中6首遭出版社擅自修改,甚至被曲解詩意。除了修改內容,詩集中所附小詩人手稿也被P圖。
10月22日,該書籍合作出版公司北京匯智博達圖書音像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曾榮東回應,問題正在處理中,承諾將在雙十一之前召回書籍首版、修改加印版,同時公開道歉。
但遊先生在接受媒體的報道時稱,在解決方案確定後,出版方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這些內容在市面上流傳越久,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大,我們希望他們能儘快解決。”
遊先生的聲音值得被正視。正如一位讀者評論,教育的初衷是從培養孩子真誠的關切之情開始的,而真誠的關切之情就是對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會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響。
孩子們所創作的一首首詩流露出來的就是對周圍世界的關切。遊若昕的詩歌中包含她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字字句句也隱藏著對於所見所聞的情感態度,言辭真切是她詩的特點。
從媒體報道出來的被篡改的兩首詩來看,《下筆如有鬼》本意是批判學生背誦滿分作文的行為,但出版社卻改成《下筆如有神》,一字之差變成了鼓勵這種行為。另一首精髓在詩名的《白居易》被改成了《爸爸的白髮》,被改了之後的詩,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也沒了“內味兒”,少了孩子的靈氣,作者的個人特色也變得面目模糊起來,孩子當然委屈。
無論是從大人的視角看也好,還是出版方的要求,未經作者授權同意下就擅自修改詩文內容和標題,就是出版社對於創作者的不尊重。出版社不僅不尊重創作者,而且以成年人的標準去丈量孩子的理解力,低估了孩子的理解力,也是另一種“傲慢”。
出版社的行為除了不尊重孩子的創作成果之外,“改”這一行為也會給孩子負反饋。要知道,成年人的各種已有的認知被“標準化”出來,成年人的思維和語言帶著各種社會行為的“標準”的影子,而不能用這種“標準”來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孩子們的詩》開始,該系列最可貴之處,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孩子們看世界”的視角。所選詩文中字裡行間都散發著兒童的天真爛漫,還有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孩子們的創造性和文字張力都是打動讀者之處,沒有任何刻意。有讀者說,我能做的只有張大嘴,吸進這軟人心腹的純淨。
正是由於孩子的純粹,才讓屬於孩子們的詩集散發不一樣的光芒,雖然用詞簡單,卻又觸動人心。而作為大人的我們不妨用更加開放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天馬行空和想象力。
文字: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