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百年百城》大型系列短影片節目錄制資料之一。
影片為黃葉向中央電視臺記者談李耕創作人民大會堂國賓廳繪製巨屏《松青鶴白東方紅》
藝術瑰寶、時代頌歌
------評李耕《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遐齡》圖
黃葉
國賓廳裡畫中名,四十春秋始識荊。
從此熒屏相對久,松青鶴白最關情。
這是2001年10月底本人作為《李耕畫派暨莆田市書畫展》展務組成員赴京襄理展事時所寫的《詠硯農宗師》四首絕句之一。詩中吟賦的就是中央電視臺每晚7:00點新聞聯播節目裡,我們經常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重要外事活動時作為背景的二幅巨幅堆漆屏風-----“松鶴圖”。如果你稍加留意,還會在特寫鏡頭中看到置於正面方位的畫幅左邊上部落著“松青鶴白東方紅·古閩李耕畫”; 相向的另幅右邊下方是“松鶴遐齡·閩中李耕作”款項。
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古典人物畫第一家(著名美術評論家洪惠鎮語)的李耕,能以花鳥畫題材被當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象徵之一,陳設在我國最重要的外事活動場所,這對於遠離京城的一個地方畫派及其作者本人,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可惜幾十年來,我們都很少去關注、去宣傳,以至我這個忝列門牆之下者當時會發出“四十年來始識荊”的感慨!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北京十大建築之一的人民大會堂落成,時每省都要裝飾屬於自己的“廳”,因此紛紛亮出當地的特色和“絕活”,推出本土藝術翹楚以期在這亙古難逢的舞臺上一試高低,一展風采。福建地處東南沿海,面對臺灣,當年被稱為“前線”,福建廳的地位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顯然,省委、省府對該廳屏風的內容、形式和作者是做了周密考慮和慎重選擇的。內容選定意寓祖國蒸蒸日上、江山萬古長青的“松鶴朝陽”;畫稿作者則推出最能代表福建地方畫派傳統,藝術水準在全國又堪與諸省、尤其是北京名家相頡頏的李耕擔綱;製作上運用福建“絕活”之一----傳統堆漆工藝,指派時在福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的漆藝名師、同時又是李耕高足張英按李耕畫稿複製並著手進行堆漆工藝製作。據目前仍健在、當年擔任助手的張英愛女張秋紅口述,製作就在位於工業路的福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內進行,主體完工後再運往北京。由於某種原因,張英本人不隨作品赴京,安裝及其後續工作則派李耕另一高足周秀廷負責完成。
當時考慮到生活和創作習慣,李耕就便在剛剛創辦的仙遊李耕國畫研究室(後改為研究所,原址在仙遊城關大井巷蔡祠)創作畫稿。據他的學生回憶,當時用的丈二匹宣紙也由省直接供應。同時創作的還有《梅、蘭、竹、菊》四條屏,在此不加贅述。
我們再把話題拉回作品本身,先來解讀《松青鶴白東方紅》:
李耕作品《松青鶴白東方紅》
畫面兩松主幹粗壯,一向右上角斜勢上衝,具先聲奪人之氣。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在松的墨綠與天空的金黃中既搶眼又因與松杪粘連而不致突兀、孤立。金黃色的天空中隱約帶過幾抹紅霞,使大面積的底色不會顯得單調,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自然色彩-----旭日與朝霞相期相應。而向左偃伸的另一鬆以其橫勢來襯托同伴的偉岸挺拔,又透過枝柯的迴環交錯,松針的繁茂重疊與之連為一體,似同根所出,猶同氣相求,相互激盪,生機勃鬱。叢綠中傲然屹立的二隻白鶴,一順向就勢,一引頸回首,共沐朝暉,同歌旭日。為了平衡和豐富畫面,增加厚重感、縱深感,作者特在畫幅左下方堆砌了一巨石(為什麼這裡不用畫字,乃因此石經堆漆師製作具有十分逼真的堆砌感),既使左偃的松樹有所依託,又烘托了其中的白鶴。石面上一對並生的紅色靈芝,不但寄寓了與松鶴一樣的生命長春之意,也起到了與右上方紅日遙相呼應的效果。
下面,我們把視角轉向《松鶴遐齡》 :
李耕作品《松鶴遐齡》
該作品與《松青鶴白東方紅》內容、規格及製作工藝相同,但兩幅畫由於構圖、筆法上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即前者因構圖上虛下實,松乾造形用筆粗獷,顯得沉穩厚重、氣勢恢宏(該幅之所以擺放在正前方,除了《松青鶴白東方紅》這一題目本身就與時代合拍外,畫面效果也是重要原因)。而後者則上實下虛,畫面顯得靈動、輕鬆:拔地而起的兩青松,不分主次、高低,在相依交錯中蜿蜒上伸,一下子就把青松外向的剛性堅強切換成內斂的柔韌頑強。上部虯枝向下延伸,樹冠成蔭,松針濃密,但極富隨意生髮之意韻。呈分叉狀的一柱奇石,在修竹的擁簇下向右微傾而直插雲天,竹葉和末梢以及奇石的筆意又順著畫面的整體氣勢折回,與松針左出、藤蔓左拂組合出東風風來的樂章。融於畫面中的二隻白鶴也不那麼搶眼,與處在奇石、青松、白雲間冉冉升起的紅日構成一派悠然自在,和諧清明的景象。在此,更值得讚歎的是橫貫於松間的一抹白雲,這是作者將自己獨特山水畫“斷雲”技法運用於花鳥畫面的大膽創設。
我始終覺得,李耕這二幅花鳥屏風為什麼會如此大氣磅礴,最關鍵的地方是善於把山水畫的氣勢和技法融入到花鳥畫中。當然,二度創作者對原稿精神的領會和畫法的熟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時為福建省省長於偉國向黃葉頒發《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聘書
作者簡介:黃葉,號不慍齋主,1954年生,福建仙遊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耕藝術傳承人,就職於仙遊李耕國畫研究所,專事古典人物畫創作與研究,現任副所長。作品曾參加《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200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03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等;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詩詞、散文亦屢見諸報刊。出版有《黃葉詩·書·畫九鯉湖故事》、《中華醫聖》(組畫)、《不慍齋吟稿》(詩集)、《黃葉畫集》(彌勒卷、高士卷)、《九鯉湖夢墨》、《李耕研究》等 。
黃葉作品《東坡玩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