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古稱
流璃、陸離、琉璃、頗黎等
但清代顏神鎮(山東博山)
爐業工匠稱煉成的
條狀半成品玻璃為“料”
此術語傳至京城後
成為北京手工行業
“料器”的名稱
北京料器
於2007年入選
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並於2008年被列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料器從元代說開去
中國玻璃藝術的起源,大概要從西周開始講起。但談到北京料器,我們或許可以從元代說開去。
●元代時
當忽必烈在燕京建都後,便建立起了龐大的官辦手工業管理機構,其中便有“瓘玉局”,也就是燒造“藥玉”的玻璃主管局。
提到“藥玉”,便不得不說中國玻璃藝術自古便追求玉或其他寶石的質感與美感。漢代時候就有將玻璃稱為“五色之玉”的說法。到了元代,以玻璃仿玉已達到了可以亂真的水平。
●明朝時
玻璃器皿仍然是極其珍貴的物件,明代小說《西遊記》中,沙僧因失手打碎一個“玻璃盞”,而被貶下凡。
料器盆景需單獨製作花瓣、葉片,再組合成花樹(圖片來源:北京非遺中心。侵權即刪)
●到了清朝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推動下,北京料器真正繁榮起來。
康熙
彼時,歐洲玻璃傳入中國,引起了康熙對玻璃不一般的愛好,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下詔建立玻璃廠,生產的料器時稱“宮料”“御琉璃”。這為北京料器日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北京料器工藝的發展離不開山東博山料器的支援。宮廷玻璃廠中工匠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山東博山。
雍正
比起父親,雍正是個意外“節儉”的皇帝,他將以料器替代寶石的做法,正式列為典章制度。如用於官員所戴的帽頂,其上鑲嵌的各色寶石開始被不同顏色的料珠所替代。
乾隆
發展到乾隆時期,他一度使中國的經驗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西方傳教士大量參與進宮廷料器的燒造,料器品種的創新、製造均達到較高水平。
當乾隆之後的統治者興趣轉移,宮廷料器開始沒落。即便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復又對料器喜愛起來,但因國力的衰微,宮廷料器再難重現昔日光彩。
清末以來,隨著封建時代的終結,料器工藝也從宮廷走入民間。
北京料器 傳承至今
料器由中國傳統玻璃製作工藝發展而來,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的京城元宵燈會上已出現料器花燈。
北京料器歷經200多年發展,以工藝精細著稱,尤其擅長以低熔點的料棍手工塑形。
料器製作時極易因受熱不均發生炸裂。有經驗的藝人可將炸裂處巧妙融入造型中。
邢蘭香為其子劉星演示料器製作(圖片來源:北京非遺中心。侵權即刪)
●料棍
料棍是由低熔點的玻璃,經高溫熔化拔成,顏色豐富,規格多樣。
北京料器所用料棍最早來自山東博山,民國後改用洋行提供的洋料。近代北京藝人自己化料,創作出仿玉、仿唐三彩、仿青銅等特殊配方的料棍,達200多種。
●燈工
料器造型的主要工藝之一——燈工,被稱為火焰與瞬間的藝術。
工藝師將料棍在燈上加溫燒軟,用鑷子、剪刀等抻、拉、拽、粘,塑造出想要的形象,造型全在腦子裡,憑經驗一次成型。有時還要熔入其他材料,但製作的時間最多幾十分鐘,過長則初始加熱的部分已冷卻,料器因冷熱不均,內部存在應力,可能會炸裂。最簡單的葫蘆,初學者也要經歷一個月的琢磨才能做出來。
●退火
在高溫下拉拽成型後,還需經過退火,逐步降溫消除應力後,一件料器才算完成。
人物是邢蘭香獨創的料器題材。圖為畫著京劇猴臉譜的人物(圖片來源:北京非遺中心。侵權即刪)
過去,京城百姓有很多熟悉的料器物件。
如老太太棉帽上的帽花,小媳婦兒的戒指、戒面、手鐲,家裡擺設的盆景花籃,裝飾牆面的掛屏,還有小孩子玩耍的十二生肖等小玩意兒。
其中料器人物擺件最難得,在火焰上以熔化的料棍點畫出人物的眉眼,小小的一點兒,圓潤無痕,憑藉的是工藝師把一把鑷子使用得如手指般靈巧。
20世紀中期
北京料器曾暢銷
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因其製作必須一次完成
中間不能停頓
學藝者須安心下苦功
才能熟練操作
相比於工藝
料器的精華還在於設計
傳承人要有美學功底
目前,這項古老的技藝
亟需保護和傳承下去
今天的“非遺時光”
就到這裡
下期再見
資料來源:北京非遺中心 北京工藝美術研究院
圖片來源:北京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