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索尼這個濃眉大眼的品牌也給手機用上一英寸大底了。
10月26日,索尼召開了新品全球釋出會,帶來了一款專為攝影愛好者及專業人士特別設計的手機——Xperia Pro-I,“I"的含義為影像。價格方面也是相當“專業”,國外售價為1799歐元(摺合人民幣13319元)。
關於這款手機的其他配置小雷並不關心,畢竟它的後置模組真的太吸引眼球了,這裡也簡單總結一下Xperia Pro-I的影像配置:
- 與黑卡同類型的1英寸CMOS主攝,畫素為1200萬,單位畫素大小可達2.4μm,擁有蔡司T*鍍膜;
- 主攝支援相位對焦,擁有315個相位檢測對焦點,支援人眼識別和動物眼部識別;
- 主攝支援12 Bit RAW拍攝以及20fps連拍;
- 廣角鏡頭為一顆1200萬畫素的1/2.5英寸的Exmor RS CMOS;
- 長焦鏡頭則使用了1/2.9英寸的1200萬畫素Exmor RS CMOS;
- 搭載了3D iToF感測器和一顆全新的影像處理器BIONZ X。
其他配置引數我們看不懂沒有關係,我們只需要知道這款手機用上了一款擁有一英寸的超大底感測器作為主攝,在小雷印象中索尼Xperia Pro-I是第三臺一英寸大底的手機,前兩者分別是松下CM1和夏普R6。
雖然這幾款手機的知名度和銷量都比較慘淡,但也激發了小雷的好奇心,在這個所有廠商都在影像領域瘋狂內卷的時代,一英寸大底真的會成為主流配置嗎?
一英寸主攝,值得麼?
大家都知道“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感測器的底越大受光面積就會越大,在畫素接近的情況下,大底感測器的畫質自然要優於小底感測器,這是目前手機市場上不變的真理。那麼為什麼諸多手機廠商都不願意給手機用上這顆一英寸大底呢?
其實手機直接用一英寸底並沒什麼技術難度,但我們要知道感測器越大,需要的鏡頭像場越大,鏡頭像場越大,其尺寸越大。在現有光學原理沒有被推翻,材料技術沒有突發進步之前,要保證一寸底基本畫質的鏡頭裝在手機上,最終都會把手機變成一臺能打電話能上網的“相機”。
就拿今年6月釋出的夏普R6為例,雖然它的厚度為9.6mm,在這個時代算不上特別厚重,但夏普為此犧牲了不少。由於夏普所使用的感測器尺寸過大,因此R6也成為2021年手機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單攝機器,並且沒有搭載任何的對焦結構和大光圈等重要硬體,這種先天性的缺陷會註定它在暗光環境下的拍攝實力並不強,當然在日常情況下它的樣張畫質自然是要吊打市面上不少手機的。
簡單來說,夏普R6更像是一名偏科嚴重的學生,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現確實很強,但這會是消費者想要的嗎?小雷並不認為市場會接受,其他先不說,如果有國產手機廠商在2021年推出一款單攝手機,真的會有很多使用者會買單嗎?畢竟多數消費者都會認為“多=好”,廠商不會搬石頭砸自己腳的。
回到Xperia Pro-I上來,與夏普R6相比,索尼的這款手機提供了更多的焦段可選,看起來更加適合普通使用者。但實際上從索尼官方給出的宣傳圖來看,這臺的手機的目標人群仍是一些發燒友以及部分專業人士,畢竟一萬多元的購機預算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已經足矣購買一臺不錯的無反相機了。
雖然小雷認為在短時間內,手機不可能大規模用上一英寸感測器,如果真的普及,基本可以宣佈絕大多數卡片機的“滅亡”。當然手機用上1英寸並非一定在畫質上穩壓卡片機,並且手機的多攝組合導致了基本只能保證主攝用上1英寸,而其它的超廣角、長焦、超長焦一般仍舊是是“小底”。但這依舊不影響手機將會進一步蠶食甚至“逼死”卡片機的市場。
因為卡片機的定位決定了購買它的使用者更多的是“記錄”以及“拍到”而非“拍好”。還有什麼比手機隨身攜帶、拿起就拍、拍完修圖、修完就發到社交平臺上更方便呢?
不過小雷要強調雖然大部分卡片機會消亡,但是部分產品應該不會受到影響。比如理光GR、索尼黑卡RX1等更專業更小眾的卡片機,這部分卡片機CMOS大小從M43上至全畫幅,這樣的CMOS尺寸大小是手機永遠不能追上的。並且這部分小眾的專業卡片機有著較為固定的“攝影師”使用者群,他們的購買力相對較強,手機+可換鏡頭相機+掃街卡片機全都要是常態。
我們需要的是手機,而不是一臺能打電話的相機
自從2019年,我們不難發現市面上的所有手機幾乎都在往影像領域靠近,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就推出了什麼五倍/十倍光學變焦、什麼一億畫素、什麼6400萬畫素長焦等等。它們真的有用嗎?
當然有用,小雷作為一名經常使用長焦進行日常拍攝的使用者,在選購手機之前都會優先看重它的長焦能力到底如何,畢竟長焦能夠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取景和構圖,但它的缺點同樣是會帶來更加厚重的機身。而高畫素(前提是素質足夠優秀)也能讓普通消費者透過裁切的方式得到一張觀感更好的照片。
但這意味著手機影像堆料越狠就越好嗎?絕對不是,無論如何手機終歸是手機,跟傳統的單反無反幾乎沒有可比性,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取代專業相機。再者,我們為什麼喜歡花大價錢去買一臺拍照更好的手機而不是把它拆分成一臺中端手機和一臺入門級微單呢?答案同樣很簡單,畢竟手機的便攜性是相機無可比擬的,當手機真的開始加入一些比肩傳統相機的大尺寸感測器導致機身重量和厚度不斷增加時,那手機攝影還能叫手機攝影嗎?
比起所謂的無腦堆料,小雷更在意的是手機廠商是否能夠打磨好一顆又一顆的新感測器,每次有一臺用上新感測器的新機都需要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打磨好,但廠商是否思考過在沒最佳化好之前受傷的永遠是消費者。因此與其用上什麼一英寸大底、液態鏡頭等等,倒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最佳化自家的ISP演算法,能夠發揮出感測器的全部實力就足夠了。
一英寸大底會普及嗎?可能會,但短時間內絕不可能,我們之所以喜歡用手機去記錄生活,就是因為它足夠便攜,比起相機我們更願意拿出手機按下模擬快門。因此比起讓手機拍照更好,不如先教會讓更多的消費者願意拿起手機拍照,這才是當下手機廠商最應該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