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天,她總說孩子白天總哭,半夜總醒,一醒就哭,搞得她白天上班一點精神沒有,同事給她介紹使用“哭聲免疫法”,她想對自己8個月大的孩子試試,她問我,你覺得可行嗎?
於是遭到了我嚴厲的否定。
那麼“哭聲免疫法”為什麼不建議使用呢?
哭聲免疫法由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提出,提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透過這個方法來培養一個極少哭鬧的乖嬰兒。
其本質是不把孩子當成有生命的個體,而是當成一個動物去訓練。
有些人鼓勵使用“抱起放下法”、“延遲迴應法”,這些方法都是“哭聲免疫法”的演變的產物。方法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嬰兒被訓練成了一個哭鬧較少的孩子。
那麼“哭聲免疫法”是不是一個好方法呢?
別的先不說,就說這個方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的三個孩子就是這個方法結結實實的實驗物件,結果呢?三個孩子長大後,一個選擇自殺,一個自殺未遂,還有一個終身流浪,過得非常非常艱難。
就從這個結果來說,你還想使用“哭聲免疫法”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嬰兒哭鬧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會說用哭鬧來要挾父母,因為他本身大腦發育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這個時候就可能是餓了、困了、病了、拉了、尿了、熱了、冷了等這些基本需求。如果不回應他的這些基本生存需求,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他確實不愛哭了,但是他的內心是絕望的、失望的、無助的,久而久之,他就成為了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對整個世界也沒有感情了。那麼他一輩子都會尋求那個安全感,整個人生也會活得很痛苦。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親密養育法”,孩子有需求就回應,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雖然父母尤其是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頭3年日子中過得會比較艱辛,但是孩子未來的一生卻是幸福的,所以是值得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