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先澄清,不是鼓吹房價上漲,而是強調樓市底層邏輯。
當下要記住關鍵的樓市訊號:
1、相信調控能降房價的,太天真。
2、輕視房住不炒的,又太無知。
別急著槓啊,這並不矛盾。
房住不炒是大盤,不會變,不會亂。
堅定高舉旗幟不動搖,但再說一次,不炒≠不漲。
2016年開始提出的房住不炒,5年過去了,漲沒漲,自有判斷。
但好在有房住不炒的庇護,沖洗乾淨了混雜在樓市中的汙泥。
現在的樓市,越來越乾淨了。
輪廓已現,訊號已出。
調控來了,口嗨多了,房價呢?
不少城市房價是下跌了,但我們瞪大眼睛看看,有些是真跌,有些只是短期回撥。
房價下跌是有比較物的,賣2萬的時候你入手,後面賣3萬了,然後又回撥到2.5萬了。
這不是下跌,叫回調。
而你2萬入手,後面調控來了,只賣1.5萬了。
嗯,這叫下跌。
所以到底跌沒跌,是有參照錨的,說的就是入手的時機問題。
所以房價真跌了嗎?
我們以3年為一個房地產週期來看一下。
好在我們一直有做每月房價地圖的習慣,資料還能找得到。
翻開2018年9月的房價地圖:
當時上海黃浦區均價還是15.5萬,長寧區10.6萬,普陀區9.7萬,靜安區8.6萬,浦東新區7.6萬。
再結合我上月釋出的房價地圖:
黃浦區均價11.8萬,長寧區8.5萬,普陀區7.1萬,靜安區9.3萬,浦東新區7萬。
這樣一對比,上海跌了啊!
沒想到吧。
可從我們監測的資料來看,2020年2月上海的均價是58131元,而8月均價是65003元。
這一年半時間,上海又漲回來了。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3年,現在上海不過是迴歸高位。
但如果時間退回1年半,上海確實經歷了一輪大漲。
所以到底是漲是跌,關鍵看你入手的時機。
2018年入手上海,到現在可能只是回本而已,但如果你2020年初入手上海,到現在哪怕吃大鍋飯資料,漲幅已經超過11%。
包括北京上月房價和2018年9月相比,多數區域也是下跌的。尤其昌平區,下跌最狠,高位時候5萬,現在只有4.5萬。
北京2018年9月
北京2021年8月房價
按照我們已有的房價地圖,以3年為一個週期,上漲的城市其實有:
深圳、廈門、廣州、杭州、南京、天津、蘇州、寧波、合肥(猛漲)、重慶、成都、長沙、西安、昆明、佛山、東莞、珠海、南昌(微弱)
而3年週期房價不漲反跌的城市是:
北京、上海、福州、青島、武漢、鄭州、貴陽、哈爾濱、石家莊、濟南
資料是不完全統計的,三四線城市也漲跌不一,江浙地區的多數三四線城市3年期間漲多於跌,而多數三四線城市是一路下跌。
尤其是2017-2018年是一批三四線城市轟轟烈烈的棚改大年,多數人早就被套牢在高位了。
對於這些漲跌城市榜,不必過分驚訝,畢竟是大鍋飯資料,你漲我跌,最後沒漲沒跌,誰也不服誰。
不過透過3年的清洗,倒是看清楚一條通俗易懂的道理:
分化早已深藏於樓市中,並且在未來熊長牛短之下,該漲的繼續漲,該跌的站不起。
樓市規律早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掌握了絕大數資源,越來越強。
這個少數人掌握了社會的大多數資源一樣,出生決定出路,你快馬加鞭都可能望塵莫及。
強者愈強,但強者中頗有分化。
譬如北京,3年還未迴歸輝煌。
但北京內部極具動盪分化,昌平、石景山、豐臺、房山、大興一直在下滑,而中部東西城和東部通州區則昂揚向上。
如果3年前,你站在分叉口,選擇了不同的路子,向左還是向右,如今截然不同的命運。
譬如深圳,光明區18年房價均價才3.9萬,現在最貴的二手房去到8萬。
錯過的人肯定捶胸頓足,掩面哭泣。
這就是投資房產的樂趣,暴擊的快感。
譬如武漢,這次放到了下跌榜單中,從地圖上看,江漢和江岸區漲幅不少啊,可武昌區跌幅太明顯了。
2018年9月武漢房價
2021年8月武漢房價
其他外圍區域漲跌不一,但漲幅真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只能說樓市也無限內捲了,一套100分的試卷,你選對了城市,恭喜你,70分到手。
但最後的30分的難度很高,能拿滿分的人不多,拿了滿分之後,你以為完事了。
翻開背面的卷子一看,我C,還有附加題,20分,這就考驗點智商+情商了。
我想說明的樓市訊號是什麼呢?
調控來了,房價確實會有短期回撥。
這是政策的魅力,閻王要你三更死,不會留你到五更。
還喘氣的,可以補插上兩刀。
但只要有價值的城市,你把戰線拉長一下,一樣漲得回去。
只要結果是漲的,過程其實就不太重要了。
比如上海和北京,高位回落之後又回去了,只是你想賺多賺少,這考驗你的入手時機。
這次深圳廣州被調控強壓,房價回調了,再等泡沫擠擠,一樣可以買。
一線城市要產業有產業,要人口有人口,有什麼可擔心的。
強二線城市也同樣,雖然城市能級不如一線城市,但資金總量決定你的選擇方向,只要版塊對了,跑贏一線城市的漲幅也不難。
而環一線城市同樣,只要挨著大佬,大佬吃肉,它喝湯,也絕對跑贏一大批老家三四線城市。
不用被短期政策性回撥整得焦慮了,堅持樓市底層邏輯,淡淡定,要做時間的朋友,而不是時間的炮友。
只有一個建議,不要老想著底部,實話說沒幾個預測得準的。
但也別輕視了房住不炒的魄力,現在是不能搞死房地產,不是不能搞房地產。
房子金融屬性沒辦法動搖,就沒法搞垮大家的信心,但鞭打的手段可以很多。
除了二手房指導價,強制增加首付之外。
放貸慢、甚至停貸現在越來越普遍了,買套房,3個月6個月批不下來,而且房貸利率還一漲再漲。
房貸利率5%衝6%,6%衝7%的,擊垮多少買家的心裡築防線。
我們要重視房住不炒的訊號,因為這是熊長牛短的開始。
還想像深圳光明區這樣3萬變8萬的,機率已經很小了。
當前樓市一片混沌,開發商債務違約開始頻繁暴雷。
據說恆大財富也暴雷了,沒想到恆大狠起來,連自己員工都開始收割。
這裡先不展開說。
另外一邊,城市輪番調控還沒收手,大到一線城市廣州出臺二手房指導價,小至安徽蕪湖也實行搖號的新房限購3年。
一場由上至下的樓市清肅運動已經開啟。
但就沒有利好城市,利好樓市的訊息?
前段時間,第五所證券交易所落地北京。
橫琴粵澳合作區橫空出世、前海擴容訊息已經確定落地。
城市依舊有利好。
這樣的邏輯又是什麼?
就如同大鬍子李老師說過的:無非就是你選對了城市,利好時不時就會到,房價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這就是選對城市的魅力啊。
很多城市之所以能成為大城市,是因為地理位置造就的。
中西部之所以落後,政策之所以不關注,是在於先天條件不足。
香港為何能成為國際大都市,就是因為三面臨海、內接大陸,是國際市場上的一個重要港口,有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潛力。
在改革開放初期,交通方式不如現在發達,海運憑藉著運量大、成本小佔據運輸的領導地位。
這也是當年沿海城市能迅速崛起的優勢體現。
上海也是如此,上海也是三面環海,也是重要港口、金融中心,目前上海的地位已經毋容置疑。
貧富差距向來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在於城市與城市之間。
現在窮的可能越窮,富的會越富。
之前對於證券交易所的爭奪,站在城市均衡發展的角度來看,中部武漢,西部重慶和成都,似乎都是最優選擇。
但結果還是北京拿下,說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為主,但依舊不捨得捨棄經濟中心的地位。
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北京有這樣的實力,金融總部多,資金總量全國第一,還是北方第一大城,北京都沒有,北方怎麼行。
還有深圳,深圳的利好一直不斷,所以才能造就如此的房價。
為什麼深圳能崛起,早期的經濟特區到現在的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包括這次前海擴容,提出的都是這次大幅增加可供發展的用地,有三分之一的產業用地要面向港資港企。
橫琴粵澳合作區也是如此,橫琴面向澳門,前海面向香港。
實話說,都是蹭了地理位置優勢的光。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位置優勢,政策還真不一定陸續有來。
所以只要堅定城市發展的底層邏輯,堅定持有我們所說的有價值的城市資產,你躺著,政策都會傾注而來。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真的從“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
調控很多,房企很亂,利率很高。
這是當下的困境。
但越是亂的時候,越不要慌了陣腳。
不要被調控降價所迷惑,也不要被沒價值的城市低價打折所誘惑。
越是動盪的樓市,底層邏輯越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