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刷影片,看到了一個關於教育孩子的影片。
影片的大概意思,就是說,
孩子每次做作業都做的不是很滿意,但是到了考試的時候,卻能超常發揮,考滿分。
孩子的媽媽,則一臉驕傲的說出了對孩子的獎罰機制。
很簡單,就是考滿分獎勵信物,累積得錢;考不了滿分,就會雙倍倒扣信物。
看到這個影片,說實話,我是不理解的。
當我看到下面的評論,都是清一色交流如何用人民幣來獎賞孩子時,我更疑惑了,
用成年人的價值觀,來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真的好嗎?
當你的孩子,做什麼事,張口閉口都跟你談錢時,你真的,能接受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這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也是經久不衰的一句話。
孩子,在各方面都還沒有發育成熟的時候,模仿能力是最強的。
我以前的工作,接觸的孩子比較多,於是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哪個老師帶的孩子,那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就特別像哪個老師。
包括一些老師不經意的小動作,孩子也學的非常神似。
這就是孩子的模仿力。
所以,孩子在家裡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那麼,他所模仿的,也就只有父母。
學校,是教孩子知識的;
父母,是教孩子做人的。
我曾經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約翰的爸爸是一個精於算計的生意人。
約翰從小都在店裡看著父親做生意,耳濡目染,約翰的數學很好。
這一天,約翰回到家裡,發現媽媽不在家,而家裡還沒有打掃,他突然想到了一個掙錢的方法。
於是,他放下書包,開始打掃家裡的衛生。
直到把家裡打掃乾淨,約翰寫了一個表格,放在了媽媽臥室的床頭。
晚上媽媽回到家,看到了乾淨的屋子,和床頭那張表格:
約翰的勞動所得:
掃地 3美元
洗碗 3美元
拖地 3美元
倒垃圾 1美元
整理床鋪 2美元
自覺完成作業,自己上床睡覺 3美元
共計:15美元
媽媽看完後,沒有說什麼。
等到第二天一早,媽媽把15美元和一張紙放在約翰的床頭後,就出門了。
約翰醒來,看到床頭的15美元,高興地合不攏嘴。
他開啟那張摺疊的紙,看到了上面所寫的內容:
媽媽幫約翰準備一日三餐 0美元
媽媽幫約翰洗臭襪子 0美元
媽媽接約翰放學 0美元
媽媽半夜幫約翰蓋被子 0美元
媽媽每個週末帶約翰出去玩 0美元
共計:0美元
約翰看到紙條上的內容後,滿臉通紅的低下了頭。
他出門前,默默把那15美元放回了媽媽床頭。
我覺得,約翰的媽媽做的很棒。
她既沒有罵約翰沒良心,不懂感恩;
也沒有縱容約翰的這種索要報酬的行為;
而是讓約翰自己明白,很多東西,是沒辦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當你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育兒有方,自己只用5元錢,就讓孩子完成很多同年齡孩子做不到的家務時,
你自己,正親手將一顆冷漠的種子,種進了孩子的心裡。
孩子會覺得,拿錢做事理所當然,這是一種對等的交易。
他自然就不會再去體會父母為家庭付出的不易。
他的思想當中,會認為父母這麼做,也是等價交易,而不是感情。
當然,如果你覺得孩子有這樣的思維,你可以接受,你覺得這是一種成功育兒方式,也無可厚非。
正如我標題所說,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