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漢一名3歲女童手指受傷後,其家人使用橡皮筋和創可貼在傷處固定紗布且3日未更換,導致女童受傷手指末端壞死,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家庭場景中常見的小傷竟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令人扼腕。為向廣大家長科普兒童常見外傷的正確處理方法,記者採訪了航天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張海濱。
張海濱,航天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北京急診醫學學會急診外科分會委員。
使用創可貼,必須常換常新
家庭處理兒童外傷時,首先要對傷口進行區分。兒童外傷一般分為軟組織挫傷、淺表擦傷或裂傷。
一般而言,如果沒有出血,而是軟組織挫傷,在沒有明顯的肢體運動障礙時,可先使用冰袋進行冰敷。如果沒有冰袋,可臨時使用塑膠袋裝好的冰塊、冰鎮礦泉水或冰棒。每冰敷20分鐘休息20分鐘,以免造成凍傷。
如果只是輕微的表皮擦傷,只要塗碘酒或酒精消毒,保持創面清潔乾燥就能預防感染,大可不必使用創可貼。對於面積比較小且有一定出血量的傷口,可以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後再用創可貼包紮止血。
在遇到出血較多、傷口較大的情況時,可以對傷口進行加壓止血,將傷口上的異物清理乾淨後,使用乾淨的紗布覆蓋傷口。注意不要太用力,不要用衛生紙或藥粉接觸傷口,隨後可前往醫院進行專業處置。
誠然,包紮較緊止血效果更好,但加壓包紮時間過長會造成肢端供血不足,建議加壓包紮時間小於1小時,包紮不能太緊。
市面上的創可貼一般建議每24小時更換一次,但就現實情況看,傷口處往往6小時左右就會聚集很多水分而無法揮發,不利於創面癒合。所以,創可貼要勤換,達到止血目的即可不再使用。
儘管市面上不乏標榜“具有防水功能”的創可貼,使用時也要多加註意。發現創可貼被水浸溼後要立即更換,否則可能造成傷口感染。傷口及周邊有發熱、疼痛難忍、腫脹加重等症狀,可能是創面感染,應立即去醫院治療。
創可貼使用不當或加重感染
創可貼主要由苯扎氯銨、彈性織物、膠黏劑、無紡吸收墊和PE隔離膜構成,其與傷口接觸的表面有透氣纖維,伸展性好,有止血、廣譜殺菌的作用,並且不粘連傷口,可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因此,面板受到外傷,出現流血的小傷口時,創可貼的確能起到止血、護創的作用。但是,創可貼只適用於創傷較為表淺,傷口齊整、乾淨,出血不多又不需要縫合的小傷口,很多情況下是不能使用的。
對小而深的傷口貼創可貼,不利於傷口內的分泌物和膿液排出,容易使細菌滋生,引發或加重感染,尤其容易感染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
燙傷後出現的面板破潰、流水均不能用創可貼,否則分泌物會促發感染。
傷口內有異物時,不能立刻貼創可貼,應到醫院清創或取出異物後再包紮處理。有些傷口汙染較重,甚至已經發生感染的,要立即就醫。
如果是被鐵釘、刀片誤傷,尤其是鐵釘、刀片上面有鐵鏽時,不能用創可貼簡單包紮,一定要先清潔,保持傷口暴露,以防感染,並且儘快到醫院注射破傷風疫苗,必要時注射破傷風血清。
被動物抓傷和咬傷的傷口,如果用了創可貼,會導致病菌在傷口內蓄積或擴散。因此無論是被家裡的寵物還是外面的小動物咬傷或抓傷,都應先用肥皂水多衝洗幾次,然後用碘伏消毒,讓傷口暴露,24小時內到醫院注射狂犬疫苗。
創可貼不利於膿液的吸收和引流,反而有利於細菌的滋生,因此,不能用於癤腫。
有膠布過敏史的人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具體表現為貼膠布處面板瘙癢、發紅、起水皰。有創可貼或膠布過敏史的人應該選擇其他止血方法,或者選擇防過敏膠布。
其他急診常見的兒童創傷
摔傷
急診科最常遇到的兒童外傷就是摔傷。孩子摔倒後,家長一定不要因為沒有發現傷口就放鬆警惕,要多觀察孩子的意識狀態。例如,一名嬰兒從半米高的地方摔到地上,之後意識清醒,到醫院後出現頭疼、嘔吐等症狀。其家長考慮到影像學檢測檢查帶有輻射,拒絕對嬰兒進行頭CT檢查,醫生無法判斷是否由顱內問題引起。觀察半個小時後,孩子出現了煩躁情緒,意識逐漸不清晰,瞳孔出現不等大症狀,並伴有嘔吐,急查CT提示腦部出血。這充分證明家長必須對摔傷保持警惕。
燙傷
兒童燙傷在急診科也非常常見,大多是家長粗心大意造成的。比如,有的家庭會在桌子上鋪檯布,家長把熱茶、熱水放在桌子上。幼兒夠不到桌子,但夠得著檯布,只要抓住再用力,就可能導致檯布滑落、容器傾倒,被高溫液體燙傷。另外,給孩子洗澡時要先放涼水再放熱水,以免出現家長忘加涼水就將幼兒放入熱水中造成燙傷等情況。
吞食異物
吞食異物也是造成兒童意外傷害的常見原因,而且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無論是家中還是公共場所,體積較小的物體都非常常見,如果嬰幼兒誤服這些“小東西”,進入食管或者氣道,就會造成“大麻煩”。若異物在氣道卡住,會造成孩子窒息,留給家長急救、醫生搶救的時間非常短。因此,建議每個家長都要學會海姆利希急救法,關鍵時刻第一時間解除兒童的氣道梗阻。
肢端缺血
嬰幼兒喜歡用手嘗試抓取各種東西,有時也會把自己的面板抓傷,有些家長就會給嬰幼兒戴上專門防抓撓的手套。孰不知,這種手套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手套裡面會有很長的殘線,長時間佩戴可能造成線纏住手指,而且越抓越緊,造成肢端供血不足。嬰幼兒難以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覺,需要家長細心排查,以免發生危險。
動物致傷
被各種動物咬傷或抓傷,在急診科統一稱為動物致傷。孩子與小動物玩耍的場景非常溫馨,但家長要注意的是,無論被家養的還是野生的犬貓抓傷、咬傷,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根據傷情注射狂犬病疫苗。另一方面,小動物的口腔會有大量細菌,造成的傷口小且深,需要進行徹底的清創和引流,必要時應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脫臼
很多家長喜歡拎著孩子的兩隻胳膊玩,造成孩子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肘錯環”“肘脫環”。兒童在6歲以前,肘部韌帶還未完全固定住,韌性不足,橈骨小頭向遠端滑移回位時卡壓在肱橈關節內,成為橈骨頭半脫位,此時肘部難以彎曲活動。醫務人員會在排除其他損傷後對其進行手法復位,不建議家長自行處理。
記者/侯傑
編輯/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