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來君
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今年40歲,現在有500萬存款,當然,這是建立在房子車子都有的前提下。問:現在可不可以辭去工作,然後依靠這500萬存款利息過一輩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可以先算一筆賬,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可算出還有37.3年依靠這500萬生活。
按照目前某大行存款利率5年期2.75%算,這裡納入複利計算,連本帶息大約一共為1364萬財富,但考慮到期間一直有不斷支出,所以複利就要打折扣,要算這個折扣就要先算這37年會花多少錢。
大城市不算,小城市也不說,我們就以一箇中等城市生活水平作為參考,一個月3000元的生活費支出還是要的,50歲前還有孩子上學,每年2萬,加上每年2次外出旅遊,算3萬元,再加上看病、孝順老人等算每年3萬,37年共支出133萬+20萬+111萬+110萬=374萬。由此我們把支出打個對摺,用來衝抵多算的複利:1364萬-374萬/2=1177萬,這就是未來37年500萬存款獲得最終財富。
表面上看,1177萬遠大於314萬支出,完全可以過一個瀟灑的下半生。其實,這些演算法都沒有考慮通脹因素。從過往經驗看,我們的吃穿住用行每年都在漲價,比如說,10年前一斤水果3元錢,現在可能需要10元錢。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每年的每一項消費都可能漲價,30多年時間,這個週期就更長,例如,85年時,一斤雞蛋大概5毛錢,現在要4塊,漲了8倍。
很顯然,如果把上面計算的支出價格別說翻8倍,就算是5倍,要保持現有生活水準,起碼也需要1500萬以上的資金。所以,別看現在500萬不少錢,但真要不工作、不賺錢,那還真是不行的。
實際上,通脹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伴生現象。
所謂通脹,經濟學上定義是指一個國家的基礎貨幣增長率超過了有效經濟增長率,從而促動物價上漲。說白了就是貨幣超發讓物價上漲,造成購買力下降,現金不斷貶值的過程。一般而言,在經濟正常發展過程中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速保持比較一致的步調,物價處於溫和的上漲,現金購買力不會出現瞬間大幅減低的情況。
但是,一旦經濟遇到突發事件、經濟危機等情況後,國家就會透過增加發行貨幣、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貸款投放等手段,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簡單地說,就是透過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恢復和發展。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受影響國家在經濟危機發生後便額外投放了大量貨幣。
一句話,只要經濟發展,通貨膨脹就會伴隨,不過是高低而已,特別是在遇到特殊情況以後,通脹的速度會更快而已。
未來2-3年通脹還將延續?
其實,2020年的“全球y情”就是一個影響廣泛的突發事件,以老美為首的發達國家啟動了印鈔機,把大量貨幣投入到市場以後,物價指數也快速拉昇,連續多月處於上漲過程中,根據最新資料顯示,老美2021年6、7、8月份的CPI同比增長均超過5%。
受其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原材料價格快速增長,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例外,甚至出現了翻倍上漲行情,不少國家因此面臨輸入性通脹。資料顯示,從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55個國家平均房價上漲9.2%。
值得一提的是,受“y情”反覆影響,現在看來,發達國家的快速通脹並不能在短期內消失。沃頓商學院Jeremy Siegel教授警告表示,僅在今年老美的貨幣供應量就增加了30%,未來2-3年通脹率可能輕鬆達到20%。實際上,面對全球通脹氾濫,我們也採取了得力措施,但如果外界繼續放任不管的話,誰也難保不受其影響,畢竟,現在世界的經濟已融為一體,誰也不會是局外人。可見,未來2-3年,大家仍舊面臨全球通脹輸入壓力。
那怎麼辦呢?過去很多人想到了買房抗通脹,也是那樣做的,未來還行得通嗎?
過去不用多說,像我們老家的縣城房價從20年前的500元/平米,漲到現在5000多元/平米,足足漲了10倍。大城市就更不用講了,反正過去買房很少有聽說虧的,不過是賺多賺少罷了。所以,當看著全球房價快速上漲,一些人潛意識裡還是希望透過買房來保值。但答案是:真的不能閉著眼買房了!
一方面,需求端上,城市化已經達到了近64%,如果算上“人戶分離”情況,即戶口在農村,在城裡買了房子,那麼,以房子為口徑的城市化率顯然更高,市場需求已經由剛需進入到改善階段,改善客必然會騰出更多的剛需房,但現在的生育意願也很現實,不可能新增那麼多人來接盤。因而,從需求端上支撐不起這麼多的房子變現。
另一方面,房子不是普通商品,屬於民生商品,所以,房子的價格受到國家嚴格管控。從這兩年,包括最近住建部的表態來看,將永遠堅持房住不炒,眼下最直接的目標就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除了傳統的金融手段控制單向提高房貸利率抑制投機炒作外,還有增加了二手房管控措施,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10多個城市相繼釋出二手房價格管控政策,按這趨勢,後面還有更多城市加入。當新房和二手房同時管控之後,效果也是相當的明顯。如:繼岳陽釋出“限跌令”後,又有多個城市釋出類似政策,雖然說在政策加持下,最終的跌幅可能未必有多大,但很顯然,樓市基因如此,想要在這些地方買房保值幾乎不可能。
說了這麼多,很多人可能更迷茫了,物價上漲了,錢容易貶值,以前看好的房子也未必保值,那到底該買什麼呢?在內行人看來,建議普通人手握“4樣”東西或是安穩。這其中有什麼道理嗎?
第一樣,健康的身體。身體是本錢,道理不用多說,就說一點,生一次大病,可能讓一個家庭多年的財富付諸東流,沒有好身體,有再多的財富都沒用,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假如一個人有1000萬財富,而有好身體時這個“1”就存在,否則,這個“1”可能就會變成“0”。其實,即便賺很多錢,難道不也是為了過上幸福生活嘛,有時候不得不羨慕一種人,雖然沒什麼積蓄,但他們保持愉悅的心情,身體反而不容易生病,比很多有錢人都過得幸福。
第二樣,“吃飯”的本領。透過文章開始的問題答覆可知,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唯一能與通脹共舞的就是工作。因為我們知道,隨著經濟發展,每年的社平工資都在上漲,這是與經濟發展的共生現象,整體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你所在城市10年前社平工資為3000元/月,現在可能接近萬元了,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達到這個平均數,必須要有一技之長,你的工作需要具有較少的替代性。所以,在學習階段,工作開始,我們就要不斷積累知識,提高工作技能。
第三樣,合理的資產配置。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家庭資產無非都是金融資產、房產等,不過是比例大小而已。目前,我們房產在家庭資產中佔比達到了70%,確實有些過高,有超過1/10的家庭擁有3套及以上住房,其中不少屬於“老舊”房,這樣的資產配置顯然不合理,正確的姿勢是把“地段不好、品質不好、物業不好”的房子置換成核心優質房產。
此外,還有金融資產,與國際比,佔我們家庭資產比重在未來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於普通人而言,能參與的就是證券市場,經濟學家任澤平前不久提到能抗通脹標的—“大賽道的龍頭公司”,其實是有啟發意義的,可以朝著這個方向挖掘。
第四樣,一定的流動資金。俗話說“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突發事情,總會需要現金來應急。所以,建議不要老是“月光”,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應該留有一定積蓄,也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用來投資,能及時變現,保持一定的現金流才能從容應對突如其來的風險,才能更安穩。
學習更多房產和買房等知識,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