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伴隨第11代酷睿處理器TigerLake的釋出,英特爾基於此推出了Evo平臺認證,延續並發展了雅典娜計劃,為輕薄本的使用體驗樹立新標準。不過俗話說的好,羅馬並非一天建成的,回顧歷史,一些里程碑式的產品、理念及標準都對整個PC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然Evo平臺也並不是英特爾第一次為PC行業樹立標準了,本篇文章就帶大家回顧一下膝上型電腦的進化之路。
奔騰M與迅馳——不但是酷睿的前身,同時也為筆記本發展引領了方向
迅馳(英文名:Centrino),是英特爾公司旗下的結合奔騰M處理器(之後是酷睿處理器)、英特爾晶片組和英特爾無線網絡卡的移動計算解決方案的品牌。每當開發新一代技術都會再使用新的英文開發代號區別,因此迅馳泛指英特爾奔騰M或酷睿膝上型電腦主機板及無線網路解決方案組合的總稱。2003年到2009年之間,英特爾推出了兩代迅馳技術,涉及到七代處理器,對整個行業影響巨大。人們在選購電腦的時候,只要看到迅馳的標籤,就直接和“好電腦”掛鉤。
簡單回顧一下,首代迅馳的開發代號為Carmel,於2003年3月正式啟動。第一代迅馳平臺提供奔騰M處理器(代號為Banias、P6微架構、工藝製程130nm,是第一款專門為膝上型電腦設計的處理器),英特爾855晶片組系列主機板,支援IEEE802.11b或IEEE802.11ab標準的Wi-Fi無線網路接收器。憑藉著P6微架構,奔騰M處理器在當時就展現出極高的能效比,在滿足高效能的同時也兼顧降低功耗和發熱,因此非常適合筆記本這樣的移動平臺。而Wi-Fi無線網路的支援,則開闢更多使用場景,樹立了膝上型電腦移動辦公的可能性。總之,高效能低功耗的處理器+無線網路連線,對未來的筆記本發展指引了方向。
Sonoma是英特爾第二代迅馳平臺,在2005年1月啟動。Sonoma平臺升級了代號為Dothan的奔騰M處理器(依舊是P6微架構,工藝製程為90nm),採用900晶片組系列主機板,支援更先進的IEEE802.11bg或IEEE802.11abg的Wi-Fi網路。
時間來到了2006年,Napa是英特爾推出的第三代迅馳平臺。Napa平臺沒有繼續使用奔騰M處理器,而是採用了65nm工藝製程、代號為Yonah的酷睿雙核處理器。Yonah是英特爾P6微架構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酷睿品牌的首次亮相!對筆記本乃至整個PC行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酷睿處理器——將筆記本推上效能之巔!
同樣是2006年,在當時的桌面桌上型電腦市場,英特爾奔騰4奔騰D採用的Netburst微架構已經面臨瓶頸,陷入了高頻低能以至於高發熱高功耗的尷尬,急需一個擁有全新設計思路的高效率微架構來提高競爭力。後續的故事很多DIY老玩家已經知道了,代號為Conroe的酷睿2雙核處理器橫空出世,Conroe延續了P6微架構的設計思路,並進一步加以改進,帶來了極大的效能飛躍和能耗比改進,將對手遠遠甩開,也樹立了後續十餘年市場競爭中的領導地位......
前面說過,Yonah乃至整個P6微架構都和酷睿有著很深的血緣關係,隨著酷睿2雙核處理器在桌面DIY桌上型電腦領域大放異彩,英特爾也面向筆記本市場,同步對迅馳平臺進行了更新。SantaRosa平臺使用開發代號為Crestine的新晶片組,搭載代號為Merom的酷睿2雙核處理器(對應桌上型電腦Conroe),而除了效能與能耗比的大幅躍進之外,與此同時SantaRosa平臺所支援的IEEE802.11n技術將使無線傳輸速度大幅提升至300Mbps。
開發代號為Montevina是第五代迅馳平臺,於2008年7月15日正式釋出,升級了代號為Penryn的酷睿2雙核處理器,得益於45nm工藝製程,Penryn能耗比進一步提高,讓膝上型電腦的續航能力持續增強。Montevina這一帶迅馳平臺被稱作“迅馳2”。
隨著酷睿2雙核與酷睿體系微架構的成功,並逐步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此時英特爾也開始使用“酷睿ix(i3、i5、i7、i9)”的品牌來進行市場宣傳,迅馳品牌和Logo的出現頻次逐步降低。
超極本——重新定義筆記本極致輕薄
在酷睿2雙核大放異彩的同時,英特爾也開啟了TickTock模式來對旗下的處理器產品進行強化升級。在2009年,推出代號為Nehalem微架構(移動平臺代號為Clarksfield),Nehalem微架構是Conroe的進一步強化,基本建立在Conroe微架構的骨架上,外加增添了SMT、三級快取、TLB和分支預測的等級化、IMC、QPI和支援DDR3等先進技術,IPC進一步提高。2010英特爾將Nehalem的工藝製程升級為32nm,這就是Westmere(移動平臺代號為Arrandale),得益於先進的工藝製程,Westmere的能耗比進一步增強。
2011年到2015年,英特爾的酷睿處理器延續了良好的發展趨勢,得益於效能強大且能耗比突出的酷睿處理器,英特爾正式推出了Ultrabook超極本這一新品類,旨在推動筆記本走向輕薄化發展。根據英特爾官方的定義,超極本通常具有以下特性:捨棄非必要的插槽與裝置。故光碟等介面皆得依靠外接裝置;搭配低電壓、低TDP的ConsumerUltraLowVoltage處理器;機身厚度薄,重量較普通電腦輕一半以上,方便攜帶;繪圖與遊戲效能相對較弱。伴隨著酷睿處理器微架構和工藝製程的持續改進,從第二代酷睿SandyBridge到第三代酷睿IvyBridge再到第四代酷睿Haswell,超極本的發展規劃和標準也在逐步改進提高。
首先是2011年第四季度的第一批產品,也就是超極本的第一階段,需滿足以下標準:
機身厚度薄於20mm(0.8英寸)
機身重量輕於1.4kg(3.1磅)
超長待機–至少5~8小時
超主流價格–大約$1,000USD
無光碟驅動器
使用SSD作為主要儲存介質
使用CULV(17WTDP)英特爾SandyBridge處理器
Corei5-2467M(1.6GHz)
Corei5-2557M(1.7GHz)
Corei7-2637M(1.7GHz)
Corei7-2677M(1.8GHz)
整合英特爾HD3000圖形晶片(12EUs)
2012年的第二階段:
更新至CULV英特爾IvyBridge處理器
計劃支援:
比SandyBridge提升30%的圖形處理能力
比SandyBridge提升20%的處理器計算效能
支援USB3.0,PCIExpress3.0
整合英特爾HD4000圖形晶片
2013年的第三階段:
更新至CULV英特爾Haswell處理器
全新的節能系統–僅有2011年超輕薄膝上型電腦的一半功耗
多核心製造工藝(Westmere)
整合英特爾HD4xxx-5xxx圖形晶片
伴隨著超極本概念的推廣,以及後續的持續發展,筆記本輕薄化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行業趨勢,與此同時續航時間也在普遍增強,當然產品形態與操作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可以說英特爾的超極本概念開闢瞭如今輕薄本這一品類。
總結與展望
隨著產業鏈整體的不斷進步,輕薄本這一品類逐步走向成熟,也獲得了廣大使用者群體的認可。面對新的市場環境,以及使用者新的需求,英特爾在2019年同步第10代酷睿處理器IceLake為行業帶來了ProjectAthena雅典娜計劃專案。而後續的Evo平臺認證標準,也可以理解為雅典娜計劃的持續發展。
那麼相比於此前的迅馳平臺、酷睿品牌處理器以及超極本概念,全新的Evo平臺認證標準又是如何讓膝上型電腦獲得再次進化的呢?敬請期待下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