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相對於弓,增加了弩機和弩臂,透過扣動扳機發射箭矢,這是一種質的飛躍。而後連弩出現,一般連弩多是扣一次扳機同時射出2-5支箭矢,或像床弩那樣多人協作,連續不停地多次搭弓射箭,這些所謂的“連弩”都不是在同一張弩上完成先後連續發射,直到諸葛亮改良連弩,準確地說,應該是諸葛亮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連弩。
1
諸葛連弩有何不同?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諸葛連弩“一弩十矢俱發”,並不是說扣動一次弩機同時射出去十支箭,而是諸葛連弩自帶箭匣可以裝十支箭,十支箭能連續發射。明代《武備志》也說諸葛連弩,“一弩連發十矢。”諸葛連弩真正實現了連續發射,這和此前的連弩有根本不同。
諸葛連弩是如何做到的?《天工開物》記載:“又有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為之。另安機木,隨手扳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又扳木上弦而發。”從這段文字可以知道,諸葛連弩是在弩臂上的箭槽(或箭道)之上,安裝了一個函匣,匣子裡面可以裝十支箭,透過下壓機木扣弦,射出一支箭後,匣子裡面的鐵箭因為重量會自然下落到箭槽中,再反覆扳動機木拉弓扣弦,實現連續發射。
相比一般的弩或連弩,諸葛連弩新增了一個如同彈匣的箭匣,將弩臂上的箭道改為箭管,即在箭匣前端開一圓孔,箭矢從箭匣墜入箭槽,透過前端的小孔射出,又用連桿(機木)替代了弩機,利用槓桿原理更加輕鬆地拉弦扣弦,還去掉了箭尾的羽毛,方便箭從管道中射出,而且無羽的短箭既然能透過管道射出,自然會啟發後人進一步用彈丸代替無羽短箭。
戰國楚墓出土“雙矢並射連發弩”
需要注意的是,弩上裝箭匣並不是從諸葛亮才開始的,江陵秦家嘴戰國楚墓中出土的“雙矢並射連發弩”已有箭匣,不過這種連發弩力度較小,更像是一種貴族隨身攜帶用以自衛或打鳥的雙射彈弓。
諸葛亮對軍用連弩的“損益”操作看似只是在弩上做加減法,其實相對於弩及一般連弩是又一次質的飛躍,特別是去掉了弩的核心部件“弩機”,新增了核心部件“連桿”和“箭匣”,使諸葛連弩完全不同於弩,就像弩因為增加了弩機而完全不同於弓。如羅開玉、李希勇在《諸葛連弩及其再發明初論》中所說,“諸葛連弩中的箭匣和箭管是現代槍械中彈匣和槍管的原始鼻祖。諸葛連弩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武器。”“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自動武器的開山始祖。”
外國人繪製的諸葛連弩圖
諸葛連弩出世,引起了競爭對手魏國一方的注意。《三國志·杜夔傳》裴松之注引傅玄的話:“先生(指馬鈞)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武安侯(指曹爽)忽之,不果試也。”
魏國給事中馬鈞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翻車(龍骨水車),還原了指南車,改進了織綾機,製作了百戲木偶。他見到諸葛連弩時首先是誇讚設計機巧,同時又覺得不盡完善,還有改進的地方,他認為如果經過改造,諸葛連弩戰鬥力還可以提升五倍。這裡“加五倍”又引起了後世的爭論,有人認為馬鈞的意思是一弩十發可以提升到一弩五十發,也有人認為馬鈞的意思是將連弩射程再增加五倍。
傅玄所說“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即改進諸葛連弩,屬於“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說明了他對諸葛連弩的重視。不過馬鈞的意見被把持朝政的曹爽無視了,改進諸葛連弩的想法並沒有落實。傅玄還因此感到遺憾:“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這是批評朝廷不重視人才,使得馬鈞這樣優秀的大腦沒能為世間做出更多貢獻。
馬鈞改進諸葛連弩的意見沒被採納,一是馬鈞不善言辭,無力說服裴秀、曹羲、曹爽等一干領導;二是曹羲見識淺薄,曹爽領導失職,不重視人才,不能人盡其才;三是馬鈞的改進意見本身可能存在瑕疵,不具有實操性,所以領導沒有批准。現今看來,考慮到連弩整體大小、重量及攜帶方便,諸葛連弩連發十矢可能真的比連發五十矢更合理。
明代《武備志》中的諸葛全式弩
2
諸葛連弩殺傷力如何?
諸葛連弩“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實現了真正的連續發射,但同時縮短了箭矢的長度,相比弓弩的箭長度在2-4尺,再短也超過1尺(約23.6釐米),諸葛連弩的無羽箭長度只有8寸(約18.88釐米),射程、力度和準度都打了折扣,會不會影響連弩的殺傷力?
《天工開物》中認為諸葛連弩“機巧雖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妨竊具,非軍用器。”南宋王應麟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編撰的《玉海》中,誇張地說諸葛連弩有摧山之力:“西南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鴉,一矢謂之飛槍,通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元戎”,意思是兵器之首。“群鴉”,是說連弩十矢連發,像群鴉齊飛。“飛槍”是指發一矢像飛擲而出的投槍,更像是一種能發射粗大箭矢的大號連弩。“摧山弩”,看名字就可見其威力。
諸葛連弩沒有摧山之力,但肯定也不像《天工開物》說的那樣只是民用防盜,不能軍用。因為史書明確記載,諸葛亮發明諸葛連弩後,將這種新式武器用在了戰場上。他專門成立了“連弩士”,裝備三千人,成為北伐中一支特種奇兵。《華陽國志》介紹涪陵郡時說,“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縣邑阿黨,鬥訟必死……漢時赤甲軍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發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
在木門伏擊戰中,魏國名將張郃就是被諸葛亮帳下連弩士設伏射死的。《三國志》多次記載張郃之死,如:“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這些記載中都說張郃是被射殺的,但射箭的兵器是弓還是弩沒有說明。《魏略》稱,“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則明確記載,張郃是被弩射殺的。
諸葛亮如果要使用弩伏擊敵人,最佳的選擇莫過裝備諸葛連弩的連弩士。諸葛連弩雖然射程不利於遠端打擊,但對中短距離的目標殺傷力不小,是伏擊戰的最佳武器。署名諸葛亮著的《將苑》(又名《心書》)提到了連弩在戰場上的使用場景:“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又說,“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以勇鬥,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弩而衝之,持短兵而繼之……”
民間復原的橫向箭匣式諸葛連弩(圖據中新網)
諸葛連弩的箭長度雖然縮短,但優勢是可以連續發射,短時間內“群鴉”壓頂,傷害性極大,而且比起三矢或五矢同時發射的連弩,諸葛連弩一矢接一矢連續發射會更精準。加之,諸葛連弩“以鐵為矢”,也能彌補箭短的弊端。人們對“以鐵為矢”的理解不盡相同,有認為是整支箭都是鐵質,有認為箭鏃為鐵,箭桿為竹或木,還有認為箭鏃為銅,箭桿為鐵,無論是哪一種,比起一般弓和弩使用銅箭、竹箭或木箭,都更具殺傷力。
此外,在箭頭上塗毒,以此提高弓弩的殺傷力,在三國時代也是常規操作。如《三國志》記載關羽“刮骨去毒”,就是因為關羽左臂曾被有毒的矢鏃射穿,雖然箭傷治癒,遇到陰雨天氣還會骨痛。《三國志》還記載有九真太守儋萌被毒箭射死,善射的挹婁人也在箭上施毒“人中皆死”。木門伏擊戰中,張郃只是膝蓋中箭(《魏略》稱是大腿中箭),怎麼就一命嗚呼了呢?可能他中的是毒箭。《武備志》稱:“一弩連發十矢,鐵鏃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
西晉鎮南將軍劉弘對兵器應該非常瞭解,當他參觀諸葛亮故居時也不禁稱讚諸葛連弩為“神弩”:“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1860年大沽炮臺被英軍攻陷,遺留在戰場上的諸葛連弩,昭示著落後的冷兵器必然慘敗
諸葛連弩在中短距離的殺傷力毋庸置疑,只是遠距離射擊仍然是短板,而且由於製作成本高(傅玄所說“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技術要求高(諸葛亮長於巧思),使用成本高(箭矢發射量大),它並不能取代一般的弓、弩或連弩,儲存下來的延熙十六年和景耀四年的銅弩機,都說明諸葛亮死後,蜀漢仍在製造普通的弩。由於火藥、槍、炮廣泛用於戰爭,冷兵器時代的神器諸葛連弩漸漸被淘汰,但並未失傳,諸葛連弩和一般的弓弩延續到明清時代,取長補短,配合使用,直到如今成為景區裡射擊遊戲的玩具。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參考文獻:
羅開玉,李希勇《諸葛連弩及其再發明初論》
張應二,王惠英《論諸葛亮“損益連弩”》
王子今《秦漢“連弩”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