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長安隋宋忻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
《考古與文物》1994年01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
1990年2月初,華光公司長安分公司在長安縣韋曲鎮東街原磚廠進行基建施工時,於北崖下發現一座隋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立即派人於2月5.日至10日對此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現將清理結果作以簡報。
一、墓葬儲存狀況及清理收穫
墓葬座北朝南,呈“中"字形,由墓道、甬道、前室、東、西耳室、後室構成。墓道已遭破壞。長僅留0.3米。甬道長2.44、寬1.45米。東耳室南北長2.94、南壁寬0.66、北壁寬0.57米。西耳室長2.94、寬0.68米。後室長2.65——2.77、寬1.20——1.70米。墓壁殘高0.5米(圖一)。雨道被掏進一個洞,深達前室,墓誌及蓋一合已被抬岀,甬道、東耳室近底部墓壁繪有一道紅彩,兩耳室與後室交匯處的墓壁各繪有一豎道紅彩。東耳室岀土物有武士俑、文官俑、樂俑、騎馬俑、駱駝、陶雞等四十餘件。後室有一男一女兩具骨架,男性仰身直肢,骨架完整。女性側身,骨架殘缺不全.頭部低於男性,而且一半骨架被男性骨架所壓,為二次遷葬。骨架附近岀土銅鏡一枚,金屬片飾二件,陶盞一個,另外還有漆器的痕跡。
二、隨葬品
該墓共岀土完整或比較完整的隨葬品49件,計有陶駱駝、武士俑、文官俑、樂俑、騎馬俑、鎮墓獸、陶盞、陶雞、陶鼓、陶碓、金屬片飾、銅鏡等。
駱駝,可復原者1件。陶質、彩繪。頭微兩側各有一凹槽,使頸前部突出象徵駝毛。雙峰,峰間有長方形鞍披於駝身,鞍兩側各有一皮囊,皮囊前後各有泥條,可能象徵捆紮皮囊的繩子。前腿上部較粗,尾卷貼於臀部。四蹄下為長方形座。駝身施白粉,頭部飾紅彩。通高32.5、長30釐米,底座長16.5、寬11、厚1釐米。(圖二,3)。
武士俑,2件。造型相同,均完整。標本90cowMl:l,方臉,濃眉,眉骨突起,雙目圓睜。額骨突出,口微張,頭戴兜裝,頂部呈額前伸岀衝角。兜螯腦後有一泡狀突起,兩側耳部有長方形帶乳突護耳。頭與身分離,插入肩部。身著“明光鎧”,肩有披膊,胸前後各有“囚”形額前伸出衝角。兜整腦後有一泡狀突起,兩側耳部有長方形帶乳突護耳。頭與身分離,插入肩部。身著"明光鎧",肩有披膜,胸前後各有一對圓護,腰繫帶,內著及膝長袍,前著甲片腿裙,袍內穿褲,足著靴。右臂下垂,手緊握,手中有一圓孔,似原握有木柄兵器。左臂彎曲,左手緊貼於腰帶上,手下按盾牌。盾牌長上施白彩,白彩上又繪紅彩,頭後部只施白彩,頭後下部有一週黑彩。臉部施白彩,五官凹陷處施紅彩。披膊上施白彩,邊緣有斜條狀方形,長及地',中部有獸頭狀突起裝飾。史鑿黑彩.胸部圓護內墊施白彩,邊緣折稜處施紅彩。背部圓護內部施紅彩渺卜部有一圈黑彩,折稜處有紅彩。腰帶施紅彩。袍、褲及靴施白彩,袍下部有一週黑綵帶。盾上施紅彩。通高38.5、肩寬12釐米(圖二,4)。
文官俑,9件,其中5件完整。均陶質,彩繪,造型相同。標本90cwMl:13,頭戴進賢冠,冠前低後高,前窄後寬。面部表情淡漠,雙耳貼於頭兩側,高頸,頸部插入肩部。上著低領左衽闊袖上衣,下著長裙。雙手握於胸前,手中空,似手持笏板,作侍立狀。腹上部繫腰帶。雙腿相併,雙腳微向前突。全身施白彩,衣服及頭部有紅彩。高20釐米(圖4,6)。
風帽男俑,7件,均陶質,彩繪。標本90cwML左衽長上衣,內著圓領襯衣,下著長裙,腰繫帶。左臂下垂,右臂彎曲,右手緊握,手中空,原應持物。雙腿相併,雙腳前突。全身施白粉。通高19釐米(圖二,1)。
伎樂俑,5件。均陶質,彩繪。標本90cwM:26頭戴籠冠,冠及雙耳。長臉、高頸、頸部插入肩內。外著袒右肩及膝袍、袍領為斜寬邊,袍裾亦為寬邊,腰繫帶,內著圓領襯衣。右手置於腹部,左臂彎曲至胸前,雙手緊握,手中空,雙手處於同一直線上,原似握一長杆,杆上為何物不清。雙腿相併,腳向前、後突岀。身中空。從彩繪殘跡看,臉部、胸部、肩部施白彩,袍上施紅彩。通高21.5、冠高1.8釐米(圖二,5)。標本.90cwM1;28,其冠同前,上著窄袖長衣,下著及胸長裙,胸部有寬裙帶,左手下垂,右臂彎曲及胸前,手握排蕭,作欲吹狀。下體殘。全身以白彩為底色,再施紅彩。殘高12釐米(圖三,6)。
騎馬俑,8件。均陶質,彩繪,馬腿及底座殘。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甲騎具裝俑,5件。標本90cwMl:31,馬肥壯。頭微垂,頭戴絡頭,雙耳殘。頭頂正中有鐵絲痕,估計原有纓。馬頭部佩面簾。馬頸上部刻成連環弧狀,象徵馬鬃。馬頸、前胸及臀部都用白彩作底,黑彩繪成雞頸、當胸、身甲、搭後等具裝。馬鞍後部斜向下直至馬尾兩邊各有一寬頻。馬尾下垂,作圓錐形。馬下腹空,腿及底座殘。馬背上有鞍,騎手坐於鞍上。騎手頭戴尖頂兜鑿,兩側有護耳,身穿立領上衣,肩上有披膊甲片,腰束帶,下體著褲,腳蹬靴。左手置於腹部,右手置於大腿之上。左、右手均緊握,手中空。估計應為左手持韁、右手握兵器。人身及馬鬃施紅彩。殘高19.5,長20.5釐米(圖二,7)。
第二種,人、馬均不帶甲,3件。標本90cwMl:32,馬較瘦小,頭及頸部殘。馬方形鞍,騎手頭戴風帽,外著袒右長袍,內穿圓領衣。右手上舉,左手略低於肩,手內各有一殘斷的鐵絲。從形態看,應為左手緊握馬韁,右手舉起兵器,作攻殺狀。騎手左大腿上有一圓孔。馬臀部兩側各有一寬頻通至馬尾下。馬尾斜向下垂,剖面呈半圓狀。馬後腿向後蹬。馬腿及底座殘。馬及騎手全身施紅彩。殘長16,殘高21釐米(圖三,1)。標本90cwMl:33,馬頭完整,微向下垂,頭戴絡頭,雙耳直立,耳下有兩縉飛鬃。馬頸上部用黑彩繪成鬃。其餘部分應與90cwMl:32相同(圖10)
鎮墓獸,2件,均陶質、彩繪。其中人面獸身一件,獸面獸身一件,標本90cwMl:22,人面,圓臉,臉龐豐滿,雙目圓睜,眉骨,額骨突起,鼻高而直,小口,雙耳窄且長。腦後有一圓柱狀髻。下頜與胸部為一弧線相連,無頸、挺胸。前腿直立,後腿彎曲,臀部著地,呈蹲坐狀。寬尾緊始於警部,啟端漸寬巨分成捲曲的兩束。背部插有兩條“S”狀泥條,象徵倒豎的毛髮。前爪有三趾。底座前尖後方。全身施白彩,面部再施紅彩,眼珠上用白彩各畫一圓圈,圈內不施彩。胸部兩側用黑彩繪成斜線,象徵體毛。胸中部用紅、黑彩繪成橫向粗紋。腹下部用黑彩繪成斜線象徵體毛。手製、腹中空,腿與身體內有鐵骨相連。通高29、長15釐米(圖三,7)90cwMl;21,獸頭,面部兇狠,頭頂兩側各有一恰角,鼻子緊貼上唇且突岀。張口,牙齒排列整齊,前爪為五趾。唇內部、眼窩施紅彩,其餘與人面鎮墓獸相同。高31、長17.1釐米(圖三,8)。
陶雞,2件,均陶質,彩繪,造型相同。長方形冠,頭下有£5,膀緊貼於身,尾下垂,腹內空,無足,平底。全身施白彩,頭部、翅膀上施紅彩,尾部用紅彩描成羽毛。捏製。90cwMl:38長9、高4.3釐米(圖三,9)。
陶盞,1件。泥質灰陶。敞口,方唇,腹內收,平底。口徑11.6、底徑6、高3.8釐米(圖三,4)。
陶碓,1件,可復原。泥質灰陶,施紅彩。可分為兩部分,杵有與之相垂直的長方形長杆,長杆中部有兩個呈一條直線的橫杆,橫杆放在底座上豎起的兩個“丫”字形杆上;臼呈圓形,附在底座上。底座為兩長邊為直線,兩短邊為半圓的長方形。長15.6、高46、底座最寬處6.6、厚2.4釐米(圖三,10)。
陶鼓,2件。泥質灰陶,彩繪。圓柱體,器上表面及周壁施紅彩。器側有一小圓洞,估計原應有為插木杆用。上徑3.6、底徑4.0、厚1.5釐米(圖二,3)。
金屬片飾,2件。一件為近半圓形蓮花寶珠折枝紋飾物,底部中間突出,估計可能是插在頭上的飾物。寬9、高9.5釐米(圖17,2)。另一件為龍飾,中部殘。低首。長13.2、寬8.2釐米(圖三,5)。
銅鏡,1枚,殘。三角形緣。自緣至紐有四重凸弦紋將鏡背分為五部分。緣部素面。裡面為鋸齒紋,外高內低,向裡為卷草技,每兩束為一組。再向裡為主題花紋,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圖案,四神之間及周圍襯以捲雲紋。青龍、白虎頭部均朝向朱雀。組座上有一週乳釘紋,乳狀紐,有穿。整個銅鏡自緣至紐座逐漸變薄,畫面浮雕感強,不失為鏡族中的佳品。直徑16.2,紐座直徑3.8、緣厚0.85、紐座厚0.2釐米(圖四)。
三 墓誌
志蓋呈正方形循頂,頂邊長59、底邊長61釐米。中部自右而左豎行篆刻“大隋使持節上開府潞州刺史宜遷公銘"十六字。周邊襯以陰線刻忍冬紋、聯珠紋,四剎陰線刻四神,四周襯以雲紋,四邊陰線刻折枝忍冬蓮花紋。
墓誌正方形,邊長61、厚10釐米。四壁陰線刻十二屬相圖。每個圖案都自成一體,位於壺門之內,下為山巒、雲紋,上為卷草。十二生肖多作迅跑之勢。唯龍上下均為雲紋,前面為卷草紋。
志文楷書,共38行,滿行37字,共1268字,全文抄錄於下∶
大隋使持節、上開府幽州總管、潞州諾軍事、潞州刺史、宜遷縣開國公宋使君之墓誌銘
公諱忻,字智和,西河人也。宋徵子之後。若乃沖天擇木孔父,所以稱仁高步西河。懷王於焉祚土。司徒鳴玉於漢朝,侍中珥貂於晉室,莫不派彼清風,垂茲令範,備乎史冊,不復詳焉。
祖漢,識度凝明,雄姿穎拔,孝成至行,義盡弼諧。為冠軍將軍、中散大夫、桑乾郡太守,贈浙州刺史。九江猛獸感惠政而歸山;合浦明允文允武器業巳深。任平東將軍、左銀青光祿、河州刺史。登玉門而建節,威行千里;捧銅苻而蒞政,化洽百民。公資星精以感氣,蘊玉質而含英,虎變稱奇,鳳毛著異。瑤林映而秀立,瓊樹鬱以標華,萬頃莫測其深,千仞不知其際。教孝悌而成名,振仁風而被物,至乃六奇三略之謀、鷹落猿啼之未,無不智苞,時諺德冠往賢。解褐任大將軍王思政府拳軍事,尋授威例將軍,奉朝請。魏前元年,平蜀有勳,又轉明威將軍、火從給事。周太祖啟業三分,經銀靑光祿、帥都督,即領本鄉賓。公以昆李情重,求推讓兄,太祖體彼睦親,依請聽授。周元年還任都督。二年加前將軍,左銀青光祿。有周愴建六官,求才庶職。保定二年,授冬官府司木弓工上士。七幹斯調,六才必備,妙體有筋之固,彌練膠膝之和。其年加雅騎將軍、右光祿帥都督。四年又轉大都督,遷白超城主。五年任伏流城主。公乃衿帶邊垂、鷹揚作捍,遂慰勞惡羅城主李賓等一百人。翻城,歸化,單車入趙,連雞(擊)而自降伏軾下,齊拔茅而送款。縱橫辯說,公之力焉。其年治陝州總管府司馬。天和二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西晉寇冕羊祜為車騎,東京愁或鄧陟為儀同,以茲二美,公實兼矣。其年授營軍器監、治小司金。揚州三品隨時而納市,重城兩劍望氣而私知。六年轉工部大夫。建德元年又加騾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龍庭刻石等竇憲之榮,馬邑治兵同衛青之任,以今方古,異代一時。尋改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五年授大寧防主。宣政元年遷幽州副鎮將、還檢校總管長義事,毗贊大蕃,助成制錦,既船驥足,復罄龍駒。其年授宜遷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大象二年轉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開皇元年,除幽州諸軍事、幽州刺史,仍知總管府長史事。下車則貪城解卯,騫帷則奸迎盜靜。三惑去懷,四知成誡。其年進爵為公,封邑依舊。既除易龍I刺史,尋授幽州總管。三年奉敕令任元帥、上柱國、趙郡公行軍長史。四年又臨蔚州刺史。五年還復幽州總管。頻煩寵任車丞相之淹留,荏苒鎮蕃馬伏波之戎裝。其年,上柱國、晉王今上之第二子也,絹熙帝載。翼亮王猷、任重二南、光照千里,以公善於撫御,委以腹心,即領佐上長兼卅府兵,又檢校行臺省度支尚書事。六年又除潞州諸軍爭、潞州刺史。其年奉敕令任行軍元帥、鼓城公府長史。謀猷應變之策,囊括而弗中;晝旗夜火之權,密鑑而未展。壯志不遂,遺疾漸增,以開皇七年四月-日薨於私邸,春秋五十有五。粵以九年歲次韋氏,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左銀青光祿,崇業郡太守、贈晉州刺史粲之女,諱胡磨,京兆柱陵人也,冊拜萬榮郡君。敬愛肅恭,言容婉順,母儀令範、婦德幽閒,既而庭蘭夏折、芳桂春摧,爰在盛年,掩從深夜,春秋卅有九,瘞於大城西,今遷合葬。嗚呼哀哉!世子右親衛帥都督成等著孝於家,竭誠於國,悲風樹之以往,嘆扇席之無期,將恐大海成田、丹青夏天,故勒茲翠石飭播芳猷,銘曰;
淵澄嶽峻,技茂根磐。有殷肇胤,世祿當官。西河祚土,東晉鳴鑾。銀龜不墜,玉潤增蘭。乃祖弘.仁,瑚鏈在政。分竹唯良,君臨水鏡。唯考岐嶷,禮高德盛。虎度民安,蝗飛境淨。於穆•我公,噂蝠司重光。雅操鸞步,雄志兩揚。閨門肅稼,市閣琳琅。弓穿七紮,文參五行。氣蓋廉藺,知邁蕭張。擁旄作牧,至德潛通。聲馳朝野,濟猊收蹤。仁齧澤雉,信結筠童。三槐,恪敬,九棘維恭。河帕論成,蜀道陳謀。陣回飛鳥,氣避牽牛。司勳受冊,幕府運籌。將軍一代,癌素千秋。爆帳均房,重扇地戶。雲月徒暈,松風漫鼓。音儀永謝,荒獨楚。
墓主宋忻,《北史》、《隋書》均缺載。西河,《隋書:地理志》有西河郡。“後魏置汾州,後齊置南朔州,後周改日介州。”又臨汾郡臨汾縣下有:“東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陽等五郡,後周廢為西河、定陽二郡。開皇初郡並廢。又有後魏永安縣,開皇初改為西河、大業初省。”宋忻死於開皇七年,所以西河當為後魏永安縣,即今山西霍縣、洪洞一帶。
宣政元年,宋忻被授宜遷縣開國侯。關於宜遷縣《隋書•地理志》河南郡下有:“舊河南縣,東魏遷鄴,改為宜遷縣。後周復曰河南。”宋忻曾任大將軍王思政府參軍。王思政,《北史》有傳。太原祁人生卒不詳。北魏孝武帝初年封祁縣侯,為武衛將軍,拜使持節,中軍大將軍、大都督、總宿衛兵。曾勸說孝武帝西遷關中,進爵為太原郡公,拜光祿卿、幷州刺史,加散常侍、大都督。西魏大統年間,歷河橋之戰,鎮守弘農、玉壁。後遷汾、晉、並三州諸軍事、幷州刺史行臺。大統八年授際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統十二年,加特進、兼尚書左僕射、行臺、都督、荊州刺史。十三年任河南諸軍事。十四年拜大將軍。防守穎州時,東魏攻城先挫敗東魏軍。後城破。及齊文宣受東魏禪,以思政為都官尚書、儀同三司。死後贈以本官,加兗州刺史。宋忻任王思政府參軍事當在西魏大統十四年前後。
志中“魏前元年,平蜀有勳氣關於•'平蜀”,《北史•魏本紀第五》載:“(廢帝)二年秋八月,大將軍尉遲迴克成都,劍南平。"魏廢帝二年,為公元553年。
志中“公乃襟帶邊垂,鷹揚作捍,遂尉勞惡羅城主李賓等一百人。翻城歸化,單車入趙,連擊而自降伏軾下,齊拔茅而送款”一事,史書沒有記載,惡羅城也不知位於什麼地方。
志中“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左銀青光祿、崇業郡太守,贈浙州刺史粲……京兆杜陵人也。”韋粲,《南史》有傳,但疑非此人。
志中“世於右親衛,帥都督敬,,。關於宋敬史書缺載。
墓主宋忻祖父宋漢,史書缺載,曾仕冠軍將軍、中散大夫、桑乾郡太守等職。《隋書•百官志》有“自一品已下,從九品以上,又有騾騎……冠軍……等將軍,以褒獎勳庸”。說明冠軍將軍為贈官。桑乾郡、北魏置、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山陰縣東南《隋書•百官志》有,散騎常侍……冠軍將軍……三等上郡太守……為從三品。”②說明宋忻祖父宋漢為從三品官員。
墓主宋忻父宋果,史書缺載。曾任平東將軍,左銀青光祿,河州刺史。《隋書•百官志》載,.•特進,左右光祿,金紫,銀青等光祿大夫,用人俱以舊德閒者居之"③。說明左銀青光祿為散官。河州,治所在抱罕縣《今甘肅臨夏縣西南》、《隋書•百官志》吏部尚書……四平將軍……銀青光祿大夫……為第三品④,說明
志主妻,韋胡磨,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杜陵鄉)人,生卒年月不詳。冊拜萬榮郡君。萬榮郡,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所在永康縣(今四川達縣西北)隋開皇初廢。
志主宋忻卒於開皇七年,春秋五十有五,其出生年代應為公元532年,即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歷任王思政府參軍事,威烈將軍,奉朝請、明威將軍、平東將軍,左銀青光祿、帥都督,前將軍左銀青光祿,冬官府司木弓工上士,騾騎將軍,右光祿,帥都督,大都督,白超城主,伏流城主,陝州總管府司馬,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營軍器監,工部大夫驟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儀同大將軍,大寧防主,幽州副鎮將,檢校總管府長史事。宜遷縣開國侯。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幽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幽州總管府長史事,宜遷縣公。易州刺史,幽州總管。趙郡公行軍長史。蔚州刺史。佐長上兼州府兵又檢校行臺省度支尚書,潞州諸軍事,潞州刺史,鼓城公府長史等。《隋書•百官下》“(隋)高祖又採後周之制,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之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總十一等,以酬勤勞。又有特進,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併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聲者,並不理事。”⑤
白超城在今河南新安縣西,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白超築城於此,東魏時修築為城。伏流縣,隋開皇初以南陸渾縣改名,治所在今河南嵩縣東北。大寧縣,北周保定元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寧縣東南,隋開皇二十年移治今大寧縣,大業三年廢。
《隋書•百官下》,“上柱國,國公,開國郡,縣公,為從一品”,說明末忻為從一品官員。墓誌中所提及的周太祖、羊祜、鄧鷺,上柱國晉王(隋煬帝),竇憲、衛青、車丞相(車千秋)、馬伏波(馬援)史書均有記載。志中“三年陰壽,隋書有傳,“元帥彭城公”,應為彭城郡公虞慶則,隋書有傳。
墓誌字型剛勁有力,行文流暢,氣勢宏大,只是沒有記載撰文者及刻字者。
四 結語
隋朝一代,凡38年,雖為一統江山,但時間短促,留存至今的遺物並不多,陝西隋墓發掘者亦不過20餘座。朱忻夫婦合葬墓的發掘無疑為隋墓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貴的資料。該墓雖已破壞,但形制大體清楚,規模雖然不大,但遺物也較為豐富。同以前陝西發掘的隋墓相比較,可看岀武士俑、風帽俑、彩繪騎馬俑、鎮墓獸、陶鼓等與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墓。所出同類遺物基本相同,而甲騎具裝俑,侍吏俑、袒左肩男俑,陶碓等與陝西三原雙盛村隋李和墓所岀同類器物基本相同。志蓋線刻邊飾圖案與姬威墓基本相同,加之俑各部分之間用鐵骨相接,體現岀基本一致的隋代風格。另一方面,宋忻墓的發掘,使隋墓資料更趨完整。李和卒於開皇二年,宋忻卒於開皇七年,葬於開皇九年,而姬威卒於大業六年。李和墓中所岀土遺物不見姬威墓中所岀的彩繪不帶甲騎馬俑、袒右肩男俑等,所岀俑類顯示岀一種凝重,呆板的北朝風格,而姬威墓所出遺物已不見李和墓中岀土的甲騎具裝俑,騎馬俑只有彩繪不帶甲俑,所岀俑類基本上顯示岀一種活潑生動之氣,似已基本上擺脫了北朝遺風,而向活潑生動的隋唐風格轉化。特別是騎馬俑,人、馬均不帶甲,左手握緊馬韁,致使馬頭下垂,右手似舉起兵器,與敵拼搏,生動地刻畫岀激烈的戰鬥場面。而宋忻夫婦臺葬墓兩種騎馬俑同岀,正好處於這種大變革時期,可以說是開陶俑活潑生動之先,填補了一個空白。
宋忻卒於開皇七年,從其年齡推算,其祖、父兩代均應為北魏官員,可以說三代均為北魏官員。
宋忻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官至隋尚書省度支尚書,其墓誌的出土,補充了史書的遺漏,為研究北朝史,隋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宋忻妻韋胡磨,岀身名門望族。韋氏家族為北朝至隋唐時期長安城南的名門望族。近年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宋忻墓北南李王村一帶發現了大批韋氏家族墓葬,宋忻為韋氏的女婿,墓葬又位於附近,無疑為研究韋氏家族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宋忻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銅鏡,製作精細,浮雕感強,造型較少見,不失為一藝術佳品。另外,墓誌及蓋上的四神十二時像造型生動,筆畫簡煉,實為線刻精品。
總之,宋忻夫婦合葬墓的發掘,無疑為北朝隋代的考古、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參加發掘者:張建林 張蘊 刑福來 張建峰等
繪圖:翟建峰 張燕霞 焦德厚 董紅衛
拓片:趙永峰
執筆:張建林 張蘊 刑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