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日本南北朝時代詩人吉田兼好的隨筆集《徒然草》,書中有一節,引用了一句“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吉田兼好覺得很有興味,我也覺得很不錯。
《湘南即事》
(唐)戴叔倫
盧橘花開楓葉衰,出門何處望京師。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這是唐朝詩人戴叔倫的詩句,然而,非常慚愧,之前我從沒讀過,似乎歷代也甚少有人提及,頗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味道。
自然之美
無論何時,望見明月便令人意快。或雲:“無物比月更美。”又一人與之爭曰:“露更有味。”其事殊有趣。其實隨時隨地無有一物不美妙也。
花月無論矣,即風亦足動人。衝巖激行,清溪之流水,其景色亦至佳美。曾見詩云:“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覺得很有興味。嵇康曾雲:“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在遠離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獨自逍遙,可謂最大之悅樂。
去年年初疫情爆發,日本東京都舞鶴市作為大連市的友好城市,捐贈給大連一批抗疫物資,包裝箱上貼了一句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表達了出“青山相連,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我與你同在”這樣的心意,可謂即文雅又貼切,堪稱絕妙。
救災的事常有,似乎沒見過國人用上這句詩,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聞。而我則更加羞愧,我居然還是透過日本人才知道這首詩。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是唐朝“七絕聖手”,王昌齡作過龍標尉,所以也叫王龍標。這首詩就是寫於王昌齡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而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王昌齡說:
沅水流經龍標、武岡,兩地一衣帶水;
與君送行,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兩地的青山,同一片雲,同一片雨;
我與你也是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漢唐時候,湖南一代是貶官流放之地,賈誼、李白都被流放到長沙,而著名太監高力士則被流放到武陵,柳宗元貶官永州,上面說到的戴叔倫也是在這一帶做個轉運使。
“他鄉遇故知”,在異地他鄉能遇到朋友,自然是很開心的事,離別的時候,怎麼可能會沒有“離傷”呢?顯然是見友人有“離傷”情緒,王昌齡則把自己的“離傷”深藏在內心,用輕鬆的語氣寬慰友人,“人雖分兩地,而我與你則是情同一心”,尤顯親切和深情。
在網路上經常會看到一句話:漢唐文化看日本,明清文化看韓國,民國文化看臺灣。乍一看,特別刺眼,然而仔細想一想,就如同上面所舉的例子,似乎也不是完全沒道理。比如京都奈良的唐式建築,正倉院的唐物,茶道,武士刀,佛教,藝伎等等,都是唐代文化在異國的遺存。
以前玩日本養成遊戲,有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曜日,其實就是星期一至星期天,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七曜”、“七政”的具體應用。中國古代對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稱為七曜,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顯然比起所謂的星期一什麼,月曜日更具有我國傳統文化氣息,捨棄如此優雅且富有傳承的名字,卻用毫無美感的序數詞,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文化復興,果然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