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安門外大街向北一直走到頭就是北京的鐘鼓樓,這裡也是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這裡我可沒少來,因為這裡有著北京最具特色的衚衕,在古老高大的鐘鼓樓的映襯下那濃濃的京韻京味讓人流連忘返。
北京鼓樓
鐘鼓樓分為兩種,一種是修建的宮殿寺廟中的,一種就是修建在城市中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報時。
北京的鐘鼓樓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今天我們就上去看看它裡面長什麼樣,瞭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繞到鼓樓的北面,這裡有一個小廣場,廣場的最北端是鐘樓,南端就是鼓樓,兩樓相距一百米。
北京鐘樓
鼓樓通高46.7米,建在高4米的磚石臺基上,是京城形體最大的磚木建築之一,它一共分三層,從一層到二層要登69級臺階,而且臺階非常的陡,這對恐高者和腿腳不好的確實難度不小。
在二層樓上一共有二十五面更鼓,其中包括主鼓一面,群鼓24面,分別代表的是一年和24節氣。
這裡還有一面殘破的主鼓,這是當年的原物,鼓面被八國聯軍刺破,印證了那段屈辱的歷史。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也就是五個時辰,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從黃昏戌時也就是19點-21點為定更,也叫起更;城門關閉,街道淨街,人定亥時(21點-23點)是二更;夜半子時(23點-1點)是三更;雞鳴丑時(1點-3點)是四更;平旦寅時(3點-5點)是亮更,即天明之意,城門開啟,人們開始一天的生活與勞作。
定更和亮更,皆先擊鼓後撞鐘,而中間的二三四更,則只撞鐘不擊鼓。
另外這個擊鼓的節奏是有著嚴格要求,不能亂敲的,相傳鼓樓的鼓點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如此兩遍,共108聲。
那為什麼敲108聲呢?因為古人把108代表一年。一年有12月,24節氣,72候,古代以五天為一候,一年360天正好是72候,12+24+72=108,這108象徵著一年輪迴,天長地久,寺廟裡僧人作佛事用的念珠,大臣上朝用的朝珠,都是108顆,還有現在玩手串的人很多,對108顆這個數都不陌生,這組數字就是這麼來的。
站在鼓樓往南看,因當天能見度不太好,景山上的萬春亭隱約可見,什剎海在氣霧中宛如仙境。
兩側是鼓樓東西大街,整片區域沒有一座高樓大廈,全部是四合院,鐘鼓樓顯得格外的高大古樸。
鼓樓東側
那麼這座距今七百多年的鼓樓又有著怎樣的身世呢?
鼓樓始建於元到元九年(公元1272年),後毀於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可是又被燒燬。當時的鼓樓並不是現在這個位置,而是在如今的鼓樓西面,到了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遷都北京,根據新建的紫禁城中軸線,將新的鼓樓建在了元代鼓樓的東側,也就是現在的位置。可新的鼓樓又毀於雷擊。如今的這座鼓樓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建的,在清嘉慶、光緒年間,又對鼓樓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繕,終於得以儲存至今。
這鐘鼓樓每到一個時辰就會有人在上面擊鼓撞鐘,人們聽到鐘鼓聲就知道是什麼時辰了,那麼問題來了,
擊鼓人也沒有表也沒有手機,他怎麼知道時辰到了,要敲鐘擊鼓了呢?
在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很簡單,每天就是捕食,吃飯,睡覺,對時間也沒有太精準的要求,他們透過對太陽的觀察能大致地分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就夠用了。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簡單的時間概念就滿足不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需求了,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樹或人的影子在太陽的照射下會產生移動,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影子還會變長變短,這樣就發明了圭表,立杆測影,在地上立一根杆子,隨著影子的移動然後用尺子量移動的距離就可以知道時辰,另外在正中午透過量影子的長度可以測出二十四節氣,影子最長那天為冬至,最短那天為夏至,所以當時時間是用長度單位來表示的,也就有了“一寸光陰一寸金”說法。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日晷,做一個圓盤,盤上分出十二等分,即十二時辰,盤中心插一根針,直接一看盤上針的影子就知道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種方法只能在白天有太陽時用,陰天和晚上就不靈了。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碗如果裂縫了就會往外滲水,受到這個啟發就發明了銅壺滴漏,就是在容器底下打個洞,容器壁刻上十二個刻度,裝滿水後,水從底下洞中滴出,然後看水位下降位置判斷出時間,這樣管你白天晚上陰天下雨都可以用了。
可是 問題又來了,隨著容器裡水量逐漸減少,水壓也逐漸減小,那麼滴水的速度也逐漸減慢,也就是說整個過程滴水的不均勻的,這樣一來前後計時就有差距了。於是充滿智慧的古人採用了多級滴水,這就解決了滴水不均的問題。
當時在北京鼓樓上就有這麼一個裝置,經過三級蓄水容器讓水均勻地滴到最下面的受水容器,在受水容器中標尺會隨著水位上升而上升。擊鼓人看標尺就知道是什麼時辰了,時辰一到透過打燈通知鐘樓,大家按時擊鼓撞鐘。
到了清朝就改成了用時辰香來計時,可惜北京鼓樓上的那個被棄不用的銅壼滴漏不知什麼時候丟失了。
燃香計時,是在香上刻有標記,看燃燒到哪就知道是哪個時辰。
還有一種帶報時的,在香上用線吊上鐵珠,香燒到此處把線燒斷,鐵珠掉到鋼盤中發出叫聲,起到了報時的作用。
看到這不禁感嘆,真的全是智慧啊。
遙想當年,每日從這裡傳出的晨鐘暮鼓之聲響徹京城,不論是文武百官還是平民百姓,在鐘鼓之聲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隨著清朝的衰亡、民國的建立和鐘錶的傳入,鐘鼓樓逐漸失去了報時功能,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徹底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