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文化,是釋道儒的文化。所以,中國有很多道家詞人,也有很多佛家詩人。在元代,道家詞人很多,比如像丘處機、馬鈺和尹志平等,都寫了大量的詞作,但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都很一般。但佛家詩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作品都不多,但不經意就有好的作品奉獻給我們。
這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宋代的志南和尚的《絕句》,後兩句為: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兩句詩,歷代的解釋是,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這當然沒有錯,但從一個僧人的角度來看,卻沒有這麼簡單,它也包含了無盡的禪意:佛講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作者要像春風春雨一樣,諸佛慈悲,潤物無聲。
古代的僧人雖然出世,但並不遠離生活。相反,他們都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寫的詩詞都充滿生活氣息,充滿詩意畫意;和普通詩人不同的是,他們的詩,還充滿了禪意。五代梁時的契此和尚的《插秧詩》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沒有見過插秧的人,是無法想象插秧是倒退走的。沒有親手插過秧的人,是不會知道“低頭便見水中天”的感覺的。“低頭便見水中天”在佛教裡,便是“心中有天地,佛在心中坐”的意思。把“秧苗的根鬚”理解成“佛教的六根”,沒有深入的農活體驗和嚴格的佛教理想,也是做不到的。
而“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將整首詩的禪意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明是說,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後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實則說,佛家的“退一步海闊天空”。
唐代僧人棲蟾的《牧童》也是讓人拍手叫絕的佳作: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
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
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前面的六句,美得讓人窒息:騎牛是自由的,沒有目的;騎馬是不自由的,有著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騎牛的自由感覺就夠讓人嚮往了,況且還有“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一笛一蓑”,這是任何一個厭倦了勾心鬥角的城市生活的人夢中的嚮往。誰不想“日出唱歌去”,誰不夢“月明撫掌歸”?
怎麼才能做得到呢?佛說,“無是亦無非”,放下心中的是是非非,放下塵世的勾心鬥角,才可以。
生活中充滿了驚喜,我們該如何發現它們呢?宋代的無門和尚在《冬趣》中總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夏秋冬各有可愛,關鍵是你如何去發現它們。若心中沒有是是非非,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那麼春夏秋冬,都是人間的好時節。
總之,這些詩詞,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到達了一個高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