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說故事的形成與發展(七)
清代《四大奇書第一種》誕生(上)
劉 暢
明代對《三國志演義》已有許多評說,到清代初年,毛宗崗將羅貫中這部小說重新進行整理和修改,形成評改本《四大奇書第一種》,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
明代批評萌生
批評,指透過運用理論方法,對作品進行梳理。《三國志演義》問世後,受到廣泛歡迎,於是便有了對這部小說的批評。初期,批評較為粗略,缺乏周密性和系統性,主要透過序跋雜記以及文字的小字注兩方面來進行。
在序跋雜記方面,明弘治七年(1494年),蔣大器為《三國志演義》寫序時評價此書“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明嘉靖元年(1522年),張尚德《三國志通俗演義引》中說“好事者以俗近語隱括成編,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義,因義而興乎感”;明嘉靖間高儒《百川書志》評價到“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在文字的小字注方面,今見最早的批評出於明嘉靖元年序刊本,裡面針對《三國志演義》中的字音、典故、地理等問題作了解釋,也夾雜著對一些人或事的評說,如批評曹操殘忍與忌才的同時,亦肯定他的才智與德行。
明萬曆十二年(1592年)後,隨著《三國志演義》刊刻的盛行,批評更為專業,出現了一些專門的批評著述。餘象鬥刊本是最早正式張揚“批評”的刊本,因而也被稱為《批評三國志傳》,隨後又出現了《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鍾伯敬先生批評三國志》等。這些著述點評相對客觀,而且較初期的點評來說,更為系統、全面,涉及小說創作思路、人物塑造等多個角度,甚至還借小說故事抨擊現實,表達作者的態度。不過依舊不夠深入,多缺乏精到見地。
清代《四大奇書第一種》問世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毛宗崗評改本《四大奇書第一種》(以下略稱“毛本”)問世。從此,毛本漸漸代替了羅貫中《三國志演義》原書及其他明刊本,成為三百多年來最為流行的版本,甚至直到近年來出版的《三國演義》,也都往往據之為藍本。因此,可以說毛本的誕生是《三國志演義》發展史和批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毛宗崗
毛宗崗對《三國志演義》,主要做了文字的修改和評說兩項工作。
在文字修改方面,毛宗崗主要遵循儒家理念。羅貫中《三國志演義》的思想傾向於褒劉貶曹,基本上以蜀漢為正統,但尚有未盡然之處。毛宗崗也認同帝蜀的正統思想,在《讀三國志法》開端就提出:“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正統者何?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晉是也。”於是,毛宗崗便採取折中方略,以儒家思想為準則,對小說進行評改時突出帝蜀的思想,《讀三國志法》記曰:“折中於紫陽《綱目》,而特於《演義》中附正之”,紫陽《綱目》即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所著《資治通鑑綱目》。
例如,毛宗崗《四大奇書第一種》中,刪減了華歆、王朗等人逼迫漢獻帝禪位於魏的某些激烈言辭。明嘉元序本卷十六《廢獻帝曹丕篡漢》中寫華歆奏稱“漢祚已終”,迫漢獻帝“以山川社稷禪與魏王”。當獻帝表示不願時,華歆又曰:“昔日三皇五帝以德相讓,無德讓有德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非陛下祖公公傳繼天下,宜早退之,不可久疑,遲則生變矣。”王朗也說:“陛下漢朝相傳四百餘年,氣運已極,不可自執迷而惹禍也。”而毛本第八十回中,則刪除了華歆“無德讓有德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等言論。還將王朗的“不可自執迷而惹禍”改成“遲則生變”,以試圖在文字上弱化反正統主義思想的過激色彩。
本文參考:《<三國志演義>史話》,陳翔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