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樹上有個空洞,上面掛著幾綹馬尾,一陣山風吹來,彈奏出一曲樹洞、山風、馬尾共同譜出的動聽旋律。
這是很久以前發生在一面山坡上的一幕,平凡而又非凡。
這棵大樹後來變成一段掏有音箱的木頭,馬尾換成了具有韌性的山羊腸子,蒙古族牧民的手指代替了山風,於是,衛拉特蒙古族人獨有的美妙樂器託布秀爾琴誕生了。古老遊牧的生活,牧人心靈的律動,被手指、山羊腸子和一段木頭的絕妙組合傳達出來,託布秀爾樂曲產生了。
託布秀爾琴本身也是天籟之物。做琴身的木頭是天生地養的自然之物,而且是樹木中歲月鑲嵌得最緊密、被大自然養育得最細緻堅實的樟木、榆木或沙棗木,這樣的木質發生的共鳴或迴盪細膩、瓷實,音波頻率高,明亮且具穿透力,易在山水間悠揚。
做琴絃的是山羊腸子,也是造化的用心之作。取善運動,品種優良的山羊,經過一年三季的養精蓄銳,至秋後宰殺,並專取其細腸,還需精工細作方可製成琴絃,故此等琴絃發出的震顫,撥出的樂音,既具日之陽剛,又有月之陰柔;既可響亮鏗鏘又能委婉輕揚,適於叩合脈搏的節奏,在草原上流淌。
如果旋律可以稱作音樂的身材的話,相對於馬頭琴的綿長悠揚,託布秀爾琴的叮咚作響更像是音樂的腳步聲,即節奏。託布秀爾樂曲,曲調的簡單常常一目瞭然,一兩個樂句貫穿始終便拼成一段旋律,因此形成一種優勢,為彈奏者提供更大的自由的空間。
託布秀爾琴發明者是牧人,牧人以馬為伴,以馬為友,與馬共度一生,不論何種技法,似乎都有馬的影子,有馬蹄的聲響,像是將馬直接牽來或拴在琴桿上,或關在琴箱裡,或放牧在琴絃上邁開馬的舞步。
若將一匹馬牽來與一把託布秀爾琴放在一起,馬奔騰,琴彈奏,那定是一曲地道的天籟,馬既是琴,琴也是馬,或可叫雙馬同舞,或可叫雙琴合奏。
來源:愛在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