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坦蕩蕩的君子亦有“敬畏之心”:即敬畏天地、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而長慼慼的小人則不知天命、從而無所畏懼!“敬畏”二字不難理解,就是尊敬和畏懼。懷有“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人的行為準則。
2570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敬畏天命是君子之風。這裡的“天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天爺”。它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大自然的規律,事物發現的客觀規律(真理)。即:天地的定律,四季的成規,萬物的法則。“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天地。
敬畏大人是君子之德。這裡的“大人”不是單單指其官職有多高、有多大,是指有道德、有建樹、有學問學識者。也包括生養自己的父母、長輩。
敬畏聖人之言是君子之信。中華典籍包羅永珍,更是先人的智慧結晶。《論語》及四書五經等等,都是“聖人”的哲理,心存敬畏方能學以致用。而“狎大人”者是小人之舉。小人常玩弄別人,對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懼怕“聖人先哲”的教誨,我行我素。
一個人擁有了“敬畏之心”,能夠做到敬畏天地、敬畏法律、敬畏古聖先賢,才能有責任心、事業心,才能有包容心、進取心,更有了愛心、孝心,智仁之心與創造力。這是人所以修身養心的首要命題,而“敬與畏”就是這一“修為”整個過程中的兩個面層:“畏懼”是為了更好的“敬重”,“敬重”是“畏懼感”的內在。
所以,南懷瑾曾說過:“只有兩種人可以無敬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無敬畏。”人生無敬畏,即無修為。渾渾噩噩,一事無成且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