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篇讀書筆記裡,我們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正手擊球種類,這些基本都是上旋球。相比頻繁使用的上旋球,我們在被動時使用切削,這通常被視為過渡和防守。當然,費德勒、穆雷這樣頂尖的球員也會打出極富攻擊性的切削。
切削多用在反手,而正手切削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現役羅馬尼亞女球員尼庫萊斯庫和已退役義大利女球員文奇。今天,我們就來介紹《絕對網球》一書中關於“正手切削”的有關內容。
如前面的讀書筆記一樣,我們首先介紹一下正手切削的技術要點。
正手切削的站位一般採用雙腳平行於底線的開放式,但這僅是通常的站位,具體採用什麼站位要視場上的實際情況確定。在下面這三幅圖中,穆雷在處理對方角度很大的來球時,就採用了正手切削的方式。
正如左邊的第一幀圖顯示的那樣,正手切削一般採用大陸式握拍,在向後拉拍時拍頭朝向身後的圍網,拍柄指向來球方向,球拍要上舉使拍頭高於手腕,同時拍面保持開啟狀態。
在開始擊球前,球拍的執行軌跡是向前向下的弧形,拍面略微開啟,球拍線床接觸球的下半部分,以便讓球產生下旋。球拍下降得越劇烈,拍面在觸球時就會越開放,產生的下旋也就越強烈。如上圖的第二幀所示。
揮拍時的手腕應該保持固定,肘部稍微彎曲,在觸球后伸直手臂,頭部和胸部也保持固定,觸球后手臂自然向下執行。如上圖的第三幀所示。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正手切削的特點、分類以及戰術運用。
大多數擊球都強調紮實充分的蹬地,而正手切削對蹬地的要求就小得多,相對簡短的揮拍能讓你在蹬地不足的情況下打出一記不失威脅性的切球。這也是人們為什麼採用切削的原因之一,因為很多人切削是防禦性的,他們往往在被對手大範圍調動,跑不到位的情況下打出一記正手切削,這個時候自然就沒法站穩並有力地蹬地。
但是,這也並非絕對。我們根據場上形勢的變化將切削球分為被動切削和主動切削,而前面提到的應該歸類於被動切削。
在被動切削時,你的目標是把球成功地回到對方的場地內,這種情況下球質一般都不太理想。
而在主動切削時,你的目標應該是保證回球的深度和角度。把球切到對方的空檔當然是理想的選擇,而這往往要冒偏出邊線的風險。實際上,我們並不一定總要把球切到對方的空檔,有時候把球切到對方的腳下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切削球通常帶有一定的下旋和側旋,落地後的彈跳與上旋球有明顯的區別,對方往往很難適應,如果切到對方的腳下,他往往很難找準擊球點,匆忙之中很容易出現回球失誤。
有部分業餘玩家打出正手切削的原因是為了偷懶或省力。我們都知道,在身體到位的前提下,抽球應該是第一選擇,而有時候我們精力、體能和信心不足時會產生懈怠心理,臨時偷懶打出一記切削。如果被對手抓住機會,很容易被一拍子打死。這個時候,如果你實在想偷懶或喘息一下,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球切到對方的深區。只要球的落點足夠深,對方往往也很難發起有威脅的進攻。
因為身體條件和技術水平所限,很多業餘玩家的正手上旋球常常缺乏足夠的深度,而正手切削會產生下旋,這使得正手切削的球能在空中飛得更遠。即使在身體失去平衡處於被動的情況下,你透過正手切削仍然能把球打到場地深處。
在過去的20年裡,正手切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少職業球員透過正手切球來處理對方速度極快的來球,這些職業球員切出去的球一般都能保持足夠的深度,因此成為人們日益熟悉的防守武器。比如,瓦林卡在接對方角度大、速度快的發球時,會用正手切球的方式把球切回到對方底線深區,這大大遏制了對手發球的優勢和下一拍的進攻。
當然,正手切削並不一定總是發生在被動的時候,有時候你在佔據主動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意識地切出一記短球,將對手調離讓他們感覺舒適的底線區域,從而率先改變比賽節奏。
此外,正手切球在雙打中應用得更為廣泛,尤其是在網前短兵相接時,雙方網前球員會頻繁地用到截擊和正手切球,這個時候最好的戰術選擇就是把球打向對方的身體或是腳下。
鑑於切削主要用於反手,史密斯在講解正手切削時相對比較粗略,這部分內容會在第八章“反手”中作進一步詳細介紹。下一篇讀書將是第七章“正手”的最後一篇,介紹的是正手擊球的練習方法,接著我們將開始介紹第八章“反手”的內容。(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