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豐富的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陳氏麵塑傳承人/陳群厚
陳群厚,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代表性傳承人。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首批大工匠。營口市第十一屆,十二屆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麵塑
麵塑,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
從歷史文化淵源來說,中國的麵塑技藝可追溯到漢代,而麵塑這門老手藝,在傳統三百六十行中被歸為工藝美術行業,道光年間,陳氏先人由山東回到遼南,成為營口地區最早的民間麵塑手藝人。陳群在10歲左右就在爺爺的細心點化下,喜愛上了麵塑,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一直堅持了一生,有幸成為了營口陳氏麵塑第五代傳人。百餘年來,陳氏麵塑技藝幾經興衰,如今陳氏麵塑傳承人陳群厚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對面塑進行傳承與創新,使其發展成獨具遼南特色的造型藝術。
麵塑的製作技法有很多,用手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點、切、刻、劃、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想做好麵塑,技法是要經過一番苦練的,但苦練技藝過程同時也是枯燥、乏味的。隨著陳群厚的麵塑技藝不斷提升,他發現傳統麵塑通常只有白、紅、綠、黑、藍幾種簡單色彩,作品形象也因此受限。經過一番仔細琢磨,陳群厚在不改變面內著色傳統工藝要求的情況下,改進原料配方,讓麵塑更加豐富多彩。色彩鮮豔的彩面再加上嫻熟的手藝,陳群厚手中的麵塑作品便更有靈氣。
營口陳氏麵塑的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用料考究、配方科學,選用上等的麵粉和糯米粉,新增適量的鹽、蜂蜜等,這樣的面料易定型,成品不腐敗,表面油潤光亮。第二麵塑無圖紙,只打腹稿進行捏塑。第三工藝流程,具有民間地方特色,和麵用涼水,然後發酵上鍋蒸,熟面捏塑、著色用面色,在捏塑時按所捏塑的不同物體,採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手法有,揉、搓、抻、剪、捏、撥等,物體捏成後自然晾乾,這樣,一件賞心悅目的麵塑就展現在觀眾的眼前了。
2000年在遼寧省市領導的親自關懷下,遼南陳氏民間麵塑館在營口正式開館,先後接待了時任的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原亞洲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中共中央組織部,全國政協文史委等國家省市領導和群眾數萬人次。
他長期活躍在營口市的社群、校園、機關、工廠、軍營,並長期任教於營口市特殊教育學校,向殘疾孩子傳授麵塑技藝,常年常態化走近營口市養老中心,市養老院,市康復中心,市自閉症幼兒園,陳群先後被授聘於營口市特殊教育學校麵塑榮譽講師、營口市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營口市理工學院客座教授、遼寧省殘疾人中等職業專科學校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和客座教授、先後被授予營口市德藝雙馨文藝家,營口市四個一批優秀人才,營口市民間藝術大師,營口市優秀專家,營口市優秀工匠,遼寧省首批工匠,遼寧省優秀民間藝人,遼寧省扶殘助殘愛心使者,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營口市第十一屆、十二屆市政協委員。
陳氏麵塑2007年被省政府批准為遼寧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月應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委員會和文化部的邀請,作為遼寧省唯一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奧運故事新聞釋出會,並作為全國麵塑的唯一受邀請的代表參加了北京奧運會故事大型展示活動;
又受邀參加了2011年上海世博會的展示活動,並作為全國的唯一受邀大師參加了世博會暑期傳習與授課活動,並榮幸的登上了上海世博會大師課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並多次作為中國文化的友好使者,訪問了俄羅斯、波札那、馬達加斯加、辛巴威、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在陳群厚這一輩的手工藝術家眼中,麵塑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中國非遺技藝,更是他們終生髮揚傳承下去的偉大事業!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
56個民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定,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