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湮沒於民間的非遺技藝
這套《大國工匠》叢書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共編寫10卷,分別為《文》《藝》《彩》《織》《繡》《器》《雕》《金》《復》《新》。
北京出版集團梅爾杜蒙公司總編輯黃雯雯說,該叢書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為參考,由採編人員深入匠人工作地實地尋訪、拍攝,以圖文記錄的形式,將上百種非遺技藝及其傳承人故事分別編入其中,讓那些湮沒於民間,甚至於幾近失傳的中華傳統手工藝呈現在讀者眼前。“全書透過娓娓道來的傳承人故事,介紹傳承人的獨特技藝,展示老一輩手藝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堅守,彰顯中華民族特有的匠人氣質、匠人風範。”
翻開這套書,可以瞭解文字與筆墨紙硯如何記載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還能一覽各種民族樂器、知曉五彩繽紛的顏料如何勾畫絢爛的中國色彩;瞭解各地匠人如何織出燦若雲霞的錦繡文明;瞭解能工巧匠如何用五色絲線繡出絢麗的蘇繡、蜀繡、粵繡;走近非遺傳承人,看他們製作驚豔世界的京彩瓷、景泰藍;看大國工匠雕刻中國瑰寶玉雕、北京雕漆、南紅;觀看楚式青銅器、金銀錯等的製作過程;瞭解故宮博物院的大國工匠如何修復文物,讓它們重放異彩;看傳統技藝馬球、京扇子、葉放造園、蘇派盆景等,如今又演繹出怎樣的美。
黃雯雯說,這套書2016年策劃,2017年啟動,出版環節就耗時4年多。其中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故宮博物院、北京非遺中心、北京出版集團都給予了很大支援。
花十年尋訪200餘位手藝人
書中收錄的手藝人有99位,都是該書作者雷虎夫婦實地尋訪而來。
從2010年一直到2019年,雷虎、阮傳菊夫婦走進大山深處、手工作坊等地尋訪手藝人,他們的尋訪故事曾登在雜誌、個人微信公眾號上,多篇文章成為現象級爆款文章,引起過很大反響。
雷虎曾經是一家財經雜誌社編輯,阮傳菊是一位設計師,他們在南京的日子過得安穩平靜。雷虎在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雲錦,開始涉獵雲錦專題。雷虎的家離南京雲錦博物館很近,而曹雪芹出生在江寧織造府,雷虎對此愈發抱有濃厚興趣,開始探究雲錦的種種,並以文字、圖片形式發表在雜誌上。從此,浸透著傳統氣息的民間手工藝和手藝人開始進入到這對年輕人的生活中。每到週末,雷虎和阮傳菊會一起出行,到南京周邊尋訪手藝人,雷虎負責文字,阮傳菊將她的攝影愛好派上了用場。
2014年,雷虎夫婦決定辭職,因為他們覺得簡單採訪兩三個小時無法深入到手藝人的內心深處,很難呈現手工藝技藝真正的“魂”。雷虎說,他在上海採訪一位手藝人時,受到了深深觸動,“他當時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怎麼知道我說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雷虎意識到,這種浮於表面的採訪遠遠不夠,於是他們決定真正走進手藝人的腹地,深入探究其故事、生存和傳承。
雷虎夫婦從2010年至2019年尋訪了200餘位手藝人,阮傳菊拍攝的照片存進8個硬碟,一個硬碟就有2T的儲存量。回想當年尋訪藝人的艱辛,阮傳菊卻用了“美好”來概括。她曾經對雷虎說,“謝謝你把我領進門。”她說,她因此擺脫了庸常的生活,而手藝人的堅持、專注以及淡泊,更成為她擁有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
“世界最美的書”獲得者操刀設計
“2019年底,書稿基本上都交付了,從此開始我們就很少做民藝尋訪了,而是開始自己創業。”雷虎說,因為他們發現即便是艱難尋訪,發出爆款文章,對於手藝人本身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手藝該凋零還是凋零。於是這些年,雷虎聯絡手藝人、設計師,利用傳統手藝的元素,開發出貼近這個時代需求的手藝。
《大國工匠》書稿完成後,接力棒交到了出版社和“世界最美的書”獲得者、設計師曲閔民手中。曲閔民說,拿到書稿時,他對這些實地拍攝的照片感到震撼,他和出版社、作者相互溝通後,決定有意識地採取滿版呈現照片的方式,凸顯這些彌足珍貴的畫面。曲閔民說,無論是封面設計,還是內頁的線條設計,都意在傳遞匠人的氣息,因此內封精選了傳統中國紅絨布,單字燙白,以便更好地凸顯鏤空效果。
為儘可能呈現設計理念,曲閔民特意選擇了原色紙作為封面紙張,十本書封面顏色還要依次呈漸變和跳躍感。黃雯雯說,當時正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這些紙採購不到,“為了達到理想效果,又要考慮控制成本,經過多方選擇,反覆對比,我們最後在國內找到了這十種顏色的替代用紙。”
再過幾天,這套書就將正式上市,雷虎感慨道:“如果有的手藝不在了,還可以透過圖片和文字,瞭解那些手藝是怎樣做的。”雷虎說,事實上,這些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老手藝人離開人世的訊息傳來。書裡寫的做緙絲的王金山、玉雕大師馬進貴等都已經去世,但雷虎說,好在有這套書將他們技藝的輝煌永久留存。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