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西南區域,人們把新娘的紅蓋頭叫做矇頭紅子。
關於“矇頭紅子”的來源,有幾種傳說,一個是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記載的,大致意思是說,傳說遠古時期,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婚前,他二人向天禱告:“老天爺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結為夫妻,就讓天上的幾塊雲彩合成一塊吧;若不讓結婚,就叫它們散開吧。”話音剛落,那幾塊雲彩團成一塊雲彩了。於是,兄妹倆就成婚了。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也是文中所說“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執扇遮面就逐漸被矇頭紅子矇頭代替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姜子牙封紂王為喜神,讓這小子專門管人間的婚姻,誰家結婚都要請他送喜。這小子好色惡習難改,他看見誰家新媳婦長得漂亮就搶回來當小老婆,人們都非常氣憤。於是,大家請姜子牙換個喜神。姜子牙心想,神都封完了,沒法換。想到這小子是我用打神鞭打死的,砍掉的腦袋瓜子是掛在紅色旗子上的,準怕紅色。於是姜子牙告訴大家,結婚典禮、入洞房時,給新媳婦蒙上一塊紅布,新媳婦一進門就放鞭炮,這樣紂王就會嚇跑的。大家回去試了試,這個辦法果然靈。從此以後娶媳婦的人家都給新媳婦蒙上矇頭紅子,再放一串長長的鞭炮,用來趕走紂王,把新媳婦平安地娶回家。
再一個說法是南宋皇帝趙構在逃出金國時,被追兵追殺。到了一個曬穀場上,一位美麗的姑娘將他藏在倒扣的籮筐裡,救了他。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趙構送給姑娘一條紅手巾,許諾等他當了皇帝,要姑娘頭蒙上紅手巾,方便認出來,要娶姑娘做娘娘。等到他迎娶這位姑娘時,曬穀場上有好多蒙紅手巾的姑娘,傻眼了。原來這位姑娘不想當娘娘,又怕皇命難違,與小姐妹一商量,最後想出來人人蒙上紅頭巾,讓他娶不成。從此以後,姑娘出嫁時都要蒙一條紅手巾。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就說過:“自東漢魏晉以來,時或艱虞,歲遇良吉,急於嫁娶,乃以紗縠蒙女首,而夫氏發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婦。使六禮悉舍,合巹復乖。”可能最早的矇頭紅子,出現在東漢末年,當時是紗制的。之後,幾經反覆,直到宋代之後,新媳婦濛濛頭紅子才成習俗,得到延續。《清史稿禮八嘉禮二》記載,新媳婦濛濛頭紅子這個習俗上升為禮制了,矇頭紅子成為婚姻禮儀當中必不可少的一樣。
矇頭紅子通常都是一塊大紅綢子布。形式大多為正方形,邊長以舊尺計算,有二尺、二尺九、三尺三不等。有的在綢子布四周綴上銅錢,有的綴上彩穗,有的還會在綢子布上繡上龍鳳、牡丹、鴛鴦戲水等圖案。對矇頭紅子,其他地方有不同叫法,如幜、帨、幪巾、羞巾、障面、兜紗、面紅、紅巾、紅冪、罩面巾、戴頭帕、褡頭袱、蓋頭布、蒙臉紅子等等。
挑矇頭紅子,據丁世良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記載,有八九種之多,如婚禮主持人、新娘的婆母或婆祖母、男方村裡的全福之人、新郎的姐妹、孃家來的送親人、村中的少女等。挑矇頭紅子使用的物品,則有劍、箭、筷子、竹尺、秤桿、機杼、馬鞭、秤鉤子、擀餅軸子等等。筆者小時候所在農村是新郎用秤桿子再洞房裡把新媳婦的矇頭紅子挑開,表示“稱心如意”和“秤民間又稱戥子,諧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徵多子”的意思。還有一些挑矇頭紅子的一些說法,如“矇頭紅子挑三挑,今年有個妮,明年有個小(‘男孩’的方言表述)”,“矇頭紅,高高挑,不使(‘用不了’的方言表述)三年生個小。矇頭紅,高高掛,不使三年抱娃娃”,“矇頭紅,高高起,當年就見喜”等。
總之,矇頭紅子是我國一種傳統婚姻儀式,是一種美好愛情和婚姻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