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英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
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 岳飛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此四字是否出自岳母之手《宋史》也沒有詳細記載。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麼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岳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一直以來,宋代名將岳飛,背脊紋有“精忠報國”四隻字,有文獻記載。《宋史﹒ 岳飛傳》有云:“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這個不用懷疑,但由誰去紋?。
而一直以來,教科書插圖又好,坊間亦有講法,岳母幫他在背脊紋上“盡忠報國”,但至今仍有四大疑點:
疑點(一)
據記載,岳飛母親姚氏是貧困農家婦女,不大可能會識字。
疑點(二)
秦漢以後,有“黥刑”這項處罰罪犯的殘酷肉刑,在犯人臉上刺字,“刺青”在社會認知上有如一些不好的事,媽媽幫兒子紋字,似乎不太合理。
疑點(三)
除了“黥刑”,還有“黥面”,是用作識別士兵的方法,刺在面部太明顯,所以改刺在手臂、掌心、手背,或者手的虎口位,但是並無刺在背部的記載。
疑點(四)
“岳母刺字”說法最早見於《唐門岳氏宗譜》,修於1382年,指出“靖康初,岳飛始見宋高宗;母涅其背‘盡忠報國‘。”經過調查推敲,岳飛在1142年除夕夜被殺,到1382年中間的240年,沒人提過“岳母刺字”,令人質疑岳飛子孫為什麼突然會知?所以有可能為了光宗耀祖而作的“孝順”行為。
史學界普遍認為岳母刺字只是傳說,並非史實,但這個故事對於岳飛傳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在儒教的思想影響下,"岳母刺字"被賦予眾多的文化內涵也是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