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德經-第六十六章
(注:以帛書甲乙本、王弼本、郭店楚簡,4個版本對照,應該是目前最接近《老子》原文的辦法了。目前先按照楚簡版本的文字順序,比對一遍。因楚簡版只有2000多字,有很多章節可能損毀缺失了,剩下楚簡沒有的章節,可能會以漢簡或其他版本作參照。本人非專業寫作,純出於興趣,時間有限,不定時更新,敬請見諒。)
王本: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帛書甲本:{…}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慾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無靜(爭)與,{…}靜(爭)。
帛書乙本:江海所以能為百浴{…},{…}其{…}下之也,是以能為百浴王。
是以耳口(聖)人之慾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誰(推)而弗厭也。
不以其無爭與,故{…}下莫能與爭。
注:{…}為損毀少字。浴,古文通“谷”。
楚簡本:江海所以為百浴王,以其能為百浴下,是以能為百浴王。
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厭)。
以其不靜(爭)也,古(故)天下莫能與之靜(爭)。
先不註釋、解釋,先選幾段老子自己的文字型會一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經.第八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摘自《老子·道經·第七章》
故貴必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老子.第三十九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七十二章》
看了這幾段,基本大意就很清楚了。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最後一句:
王本: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帛書甲本;非以其無靜(爭)與,{…}靜(爭)。
帛書乙本:不以其無爭與,故{…}下莫能與爭。
楚簡本:以其不靜(爭)也,古(故)天下莫能與之靜(爭)。
後半句都一樣,前半句不同。
王本和楚簡本基本相同,都是“以其不爭”。而帛書甲乙本都是雙重否定“不(非)以其無爭”。
從老子通篇大義看,“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應是肯定“不爭”才能“莫能與之爭”。
前面第七章也有過“非以其無…”的句式,“非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這個“非”,可以翻譯成“不正是”、“豈不是”,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這樣反而達成了他的私心。(注:《陰符經》“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這樣理解,那麼4個版本的語意就完全一致了。
白話譯文:
江海啊,之所以能成為百川匯流的歸宿,就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這才使得百川之水自然歸於它。(山谷水流皆歸於海,海能容納一切髒淨鹹淡各種水流,所以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因此聖人慾要地位居於人民上面,即上位,那麼言行就要謙下;想要身份居於人民之前,那麼本身的利益就要擺在人民之後。(言行是心之變現,重要的是心態要擺正位置。如: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公僕;民為重,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若能真正做到以上),那麼聖人居上位,人民不感覺有負擔、負累,位居人民身前,人民不覺得會有妨害(妨礙);所以天下百姓皆樂於推舉他、擁戴他而不討厭、嫌棄他。
(注:高亨雲:“民戴其君,若有重負以為大累,即此文所謂“重”也。故“重”猶“累”也。)
因為他對利益不爭,遇事則從不逃避,而為人處事謙下(如戰場身先士卒,分賞則從不計較),所以天下百姓沒人願意與他爭(他乾的全是苦活、累活、危險活,誰爭?)。
注意:不爭可不是啥事也不幹,遇啥事都往後縮,有這樣的聖人或領導,誰能待見他……。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