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帶動著中國的消費經濟也快速上了一個臺階,對中國家電傳統的供應鏈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存量市場不斷縮小,更新換代的需求遠不及預期,市場的變化導致中國家電企業不得不另尋出路。
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必然是高中低各種層次的產品來構建競爭壁壘,如果放棄了低端市場,很容易會給對手留下破綻,發動一場“農村包圍城市”的反擊戰。
日本家電就是前車之鑑。
有很多工業門類,在中國被稱為“夕陽產業”,好像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還動不動查環保、搞限產,好像是沒有了出路一樣。樹挪死,人挪活,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市場,中國這些已經發展到過剩的產能就是“朝陽產業”了。
事實上,很多中國人已經用不到的產品,此刻正在非洲大地上上演著魔幻傳奇。比如只有基礎功能的洗衣機,質量一般的彩電,還有類目繁多的小家電,讓非洲人趨之若鶩。歐洲國家不怎麼看重的“價效比”,在非洲大地上,是名副其實的“真香定律”。
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間,韓國品牌透過更高性價比、更大市場推廣力度,逐步佔領非洲市場80%的市場份額。在那之後,不出意外的,中國家電來了。隨著中非友好合作的一系列政策出臺,在國家的支援下,以海信、TCL、美的、創維等中國品牌形成了出海熱潮,同樣透過高性價比的打法,把韓國品牌市場份額擠到10%。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家電並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徹底將韓國品牌逐出非洲,市佔率反而從2017年之後逐年下滑。目前中國品牌在非洲的市場份額只有15%不到,而三星、LG、索尼等品牌佔比約為10%,剩下的70%以上的市場掌握在本地雜牌手中。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有很原因,其中關於中國品牌自身的問題有兩個,而這兩個極有可能在未來是致命的失誤。
第一,大多數中國品牌對非洲市場的重視度不夠,本土化研發和推廣力度做的工作不紮實,只是簡單把非洲當成傾向產品的市場。
第二,中國家電品牌在走高階路線,已經不屑於非洲那樣的低端市場。
這兩個原因持續發酵下去,無疑會斷送中國家電在非洲市場的未來。
風物長宜放眼量。
非洲眾多國家還有很多發展中的問題亟需解決,諸如政局不穩、基建落後、民眾愚昧等等,這些足以證明非洲市場至少從目前的來看並不具備開發價值。可是市場都是需要培育的,當別人辛苦耕耘了幾十年,將市場培育好了,你再來,哪裡還會有你的份兒?
中國自1970年代以來,就開始佈局非洲。歐洲殖民者帶給非洲的苦難太深重了,所以中國在非洲的開拓之路還算順利,援建了不少的大型專案,有不少還成了當地的標誌建築。中國基建公司在當地修路、架橋、建壩,給非洲國家帶去了現代工業文明成果的同時,也把在中國已顯落後的產能給無縫對接過去,重新煥發了青春。
此外非洲還有一個優勢,是現在飽受貿易戰的中國所不具備的。國際社會對於後發國家有扶持政策,這體現了歐美國家一貫的偽善,他們同意給非洲國家最惠國待遇,很多產品甚至不徵收關稅。對於歐美髮達國家來說,非洲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最多就是些農產品,不收關稅也無關大局。就這一個條件,就可以讓國內開拓海外市場的家電企業省下來10%的成本。
已經有不少中國家電企業已經在行動了。
南非。海信1994年就進入南非市場並堅持自主品牌。2013年6月,海信南非開普敦製造基地正式投產,這是海信在南部非洲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海信南非家電產業園由中國海信集團與中非發展基金共同投資,園區位於距離開普敦約40公里的南非重要電子和電器生產基地——亞特蘭蒂斯工業園,佔地約10萬平方米,專案已經建成投產,每年可生產冰箱45萬臺、電視60萬臺,不僅為當地提供了優質產品,帶動了當地的技術發展,並且帶動當地近3000人就業。 與此同時,海信南非家電產業園還率先把歐美市場流行的高階家電產品引入非洲本土生產,透過引入歐洲的能耗和環保標準,引領規範非洲市場。
在東非的埃塞,TCL與埃及最大的家電企業ELARABY簽署備忘錄,雙方宣佈將在埃及建立液晶彩電工廠,該生產基地將是中方合資最大的彩電工廠。據悉,TCL與ELARABY公司在彩電業務方面已合作多年,TCL彩電在埃及的出口連續多年位列中國廠家排名第一,這與ELARABY公司建立的良好合作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非洲有12億人口,就像如同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物資商品匱乏,是中國家電企業產能消納的理想之地。中國家電依靠著“農村包圍城市”好不容易打了一場翻身戰,不應該在中低端市場的競爭中放棄陣地。你不去佔領那片市場,讓競爭對手佔住了,就等於是資敵。
當然,中國家電在非洲的開拓之旅,還需要更多的系統配套和支援,關於這些,政府主導的一系列大型工程,已經打了前站。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中國企業,只需要持續跟進,就能夠將非洲這個未來市場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