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彩霞
1926年冬,一位年輕女子來到俄羅斯著名詩人葉賽寧墓前,她默默地坐著,良久之後,一聲槍響,生命結束。在遺書中,她說:
“我在這裡結束了自己的殘生,儘管我知道,在我死後會有人對葉賽寧無盡無休地狂吠,但是這對他、對我都已無所謂了。對我來說,一切最珍貴的東西都在這墳墓裡……”
愛上葉賽寧,是她走不出的劫難。她叫加琳娜•別尼斯拉夫斯卡婭,這年,只有29歲。
01
1916年,莫斯科。一座大廳里正在舉辦文學晚會,為了親眼看到天才詩人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親耳聽到他的朗誦,兩個小時前,狂熱的觀眾就已經擠得水洩不通。
葉賽寧上臺了,英俊的面龐,藍眼睛、金色捲髮,再配上憂鬱的氣質、澎湃的激情,朗誦完畢,掌聲如雷。
少女們用崇拜的目光追隨著他,這其中,就有19歲的加琳娜。因為太過用力,她的手掌都拍紅了。
加琳娜是彼得堡人,因為國內戰爭爆發,大學學業被迫中斷,她越過封鎖線,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莫斯科。顛沛流離中,葉塞寧的詩給了她溫暖和希望。
那個晚會之後,凡是葉賽寧的詩朗誦,她每場必看,而且每次都買4排16座。
終於有一天,葉塞寧注意到了美麗的加琳娜,在臺上,他向她點頭致意。驚喜的是,散場時,他出乎意料走到她面前,邀請她去家中作客。
只是一個微笑,加琳娜已潰不成軍,就這樣深深地陷進他的藍眼睛裡。
相識後,他們經常一起參加活動,加琳娜把葉賽寧的詩當作精神食糧,不僅熟背,還能深刻領會其中的寓意和哲理。她崇拜他,尊敬他,和他在一起,只談詩歌,只討論創作,始終含蓄而隱忍。
加琳娜自幼熱愛文學,有極高的文學素養,中學時就獲得過“金質獎章”。在朋友們眼裡,她“聰慧、漂亮,有著內在力量、心靈之美”,她獨特的藝術見解,也讓葉賽寧刮目相看。
在智慧學識上,兩人步調一致,加琳娜多麼渴望,用詩歌編織一場甜蜜的愛情。
然而,她寧願等待。那時的葉塞寧,由於戰爭導致的長期分離,剛剛結束了一段遺憾的婚姻,仍然時時陷在愧疚和自責裡。
加琳娜默默守護著他,她等待著,等待他發現那心動的音符。而他,也真的動心了,只是,並不是對她。
02
1921年11月,美國著名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訪蘇。在莫斯科大劇院的舞臺上,她紅衣紅鞋,盡情舞蹈,整個人充滿熱情和活力。
觀眾席上,葉賽寧的藍眼睛裡,閃現出異乎尋常的光芒。鄧肯是他見到的第一個俄羅斯以外的女人,她身上的神秘氣息和特有的藝術氣質,在頃刻間點燃了他愛的火焰。
她像一道強光,刺得他眼花繚亂。演出結束,他們被介紹認識。握手對視的瞬間,雙雙驚訝又興奮。
對葉賽寧,鄧肯並不陌生,她早就讀過他那些美麗的抒情詩。而眼前的年輕人,是那樣英俊迷人,他眼裡的熱情,讓她深受鼓舞。
很快,他們陷入熱戀。儘管葉賽寧只有26歲,而鄧肯已經43歲;儘管一個不懂英語,一個不懂俄語,彼此並沒有可以直接交談的語言。
看著他們出雙入對,愛得如火如荼,加琳娜獨自承受著痛苦,靠整理葉賽寧的詩作排解相思。只是,細心的朋友發現,她面容憔悴,一天比一天憂愁。
1922年,葉賽寧和鄧肯正式結婚,一同前往歐洲。他走了,同時帶走的,還有加琳娜的心。
加琳娜把自己包裹起來,拒絕風,也拒絕陽光,她無法捨棄,仍然有所期盼。可是,葉塞寧似乎完全遺忘了她,在給國內友人的信中,他問候了幾十位朋友,唯獨沒有加琳娜。
痛,撕心裂肺。沒想到,上天垂憐,葉賽寧竟然回來了。他和鄧肯初見傾心,卻註定陌路,蜜月旅行尚未結束,他們便已矛盾重重。一年後,感情裂痕無法修補,兩人分手了。
在歐洲的一年,葉賽寧目睹資產階級窮奢極欲,他們追求金錢和享受,對藝術毫無興趣。壓抑之感破壞了他的情緒,幾乎無法寫作。他懷念俄羅斯的山川風物,懷念加琳娜給過他的幸福與安寧。
帶著兩個從鄉下來莫斯科學習的妹妹,葉賽寧住進了加琳娜的家,加琳娜欣喜若狂。
她小心翼翼地問:“您在國外為什麼不給我寫信呢?”他這樣回答:“噢,不,我的朋友,我在心裡默默給您寫過不知多少封信了。”
聞言,加琳娜立刻鮮活了,復甦了。她憐憫他在感情上的不幸,決心用無私的愛接納他、溫暖他。她不僅細心照顧他的妹妹們,還努力為他創造更好的寫作條件,以便他發揮更大的天才。
加琳娜是那樣溫柔嫻靜,從她身上,葉賽寧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她是他的欣賞者和支持者,她在《貧民報》編輯部工作,他出版詩集時,她以專業水準,對每一項內容都認真闡述自己的看法;
在她協助下,他出版了《蘇維埃俄羅斯》和《蘇維埃國家》兩本詩集,被高爾基稱為“風格獨具,才華出眾,造詣極深的俄羅斯詩人”。
對加琳娜的付出,葉塞寧非常感激,他終於向她表白:“親愛的加琳娜!對我來說,您是極其寶貴的,在我的命運裡,要是缺少了您的參與,那是無限淒涼的。”
在詩中,他稱她為“將我遙想的北方姑娘”。當鄧肯來信,表達出想要修復關係的願望時,葉賽寧在電報中說:“我愛上了另一個人,我已結婚並感到幸福,願你同樣如此。”
雖然沒有婚約,但在加琳娜心裡,他們已是正式夫妻。然而,只有激情才能變成詩歌,不久,葉賽寧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動。
03
1925年3月,加琳娜在家裡舉辦了一次家庭晚會,出席的客人中,一位容貌出眾的少女吸引了葉賽寧的注意。電光火石間,他毫不掩飾地向她投去含情脈脈的目光。
少女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她出身名門,舉止優雅,就像他心中理想的美神。
對英俊詩人的注目,情竇初開的少女完全沒有抵抗力,他們的手牽在了一起。
不久,加琳娜收到葉賽寧從巴庫寄來的信,那是他們之間的最後一封信。信上說,他健康狀況欠佳,需要檢查和療養。信末,他含蓄地說:“身體恢復之後,我將改變自己的生活。”
而在給妹妹的信中,他則明確地表示:“我要娶索菲婭。”
幾個月後,葉賽寧如願結婚,他搬進了索菲婭的豪宅裡。
加琳娜的夢徹底破碎了,愛之花徒勞開放,又兀自凋零。她的精神受到刺激,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不得不住進療養院,後來又遠離莫斯科,到一個僻靜的農村去休養。
即使一再受到傷害,她仍然希望葉賽寧能被妥帖照顧,餘生安好。不幸的是,她等來的,卻是一個壞訊息。
1925年12月28日凌晨,葉賽寧在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裡,用繩子勒死了自己,年僅30歲。在寫給朋友的信中,他說:
“新的家庭也未必有什麼好的結果,這裡所有的地方都被‘偉大的老翁’佔據著,他的肖像比比皆是,桌子上、抽屜裡、牆上,使人覺得房頂上到處都有,簡直沒有活人的地方。這使我感到窒息,我所期待和希望的一切都幻滅了。”
他也曾在詩中留下蛛絲馬跡:
“金絲雀只重複別人的聲音,是個可笑而又可憐的小鈴鐺。”
“愛情不可能去了又來,灰燼不會再烈火熊熊。”
葉賽寧與索菲婭,是完全不同的人。金絲籠般與世隔絕的家庭生活,讓喜愛自由的葉賽寧產生了厭煩情緒。而索菲婭,無法在詩歌上與他對話。對愛情的失望,讓他更加感到加琳娜的感情之珍貴,壓抑和束縛之下,他患上了精神抑鬱症。
死前,他割破手指,用鮮血寫了一首詩:
“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吧
你永銘於我的心中,我親愛的朋友
即將來臨的永別
意味著我們來世的聚首
再見吧,朋友,不必握手也不必交談
無須把愁和悲深鎖在眉尖
在我們的生活中,死,並不新鮮
可是活著,當然更不稀罕。”
沒有人知道,“朋友”指的是誰,而加琳娜,卻真切地聽到了他的召喚。處在崩潰中,她沒有參加他的葬禮。她神思恍惚,生存信念逐漸潰散。
葉塞寧去世整整一年後,加琳娜出現在他的墓前,她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微笑著,她隨他去了,不顧世人的惋惜與感傷。愛,便是這樣吧。你若懂得,便擁有它;你若不懂,它仍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