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71年前,無數“最可愛的人”唱著這首戰歌跨過鴨綠江,用鮮血和生命保家衛國。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紀念日。我們將陸續報道幾位當年奔赴前線的老戰士,聆聽他們抗美援朝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去石坑鎮拜訪89歲的老兵洪維森。
眼前這位老人就是洪維森老戰士,見記者到來,老人欣喜萬分,向我們一一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寶貝,勳章、肩章、軍裝照……,他用佈滿皺紋的雙手,溫柔地撫摸著曾經的榮耀,追憶著往昔的歲月。
1950年,年僅18歲的洪維森滿懷激情,自願入伍,隨後便參加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的戰場。其所在部隊大多在夜裡行軍,從丹東到馬良山,在敵軍飛機時不時的轟炸中,志願軍們整整走了28天。
志願軍的“對手”,不僅有裝備精良、後勤充足的侵略者,還有在前線承受飢寒交迫的考驗。當時冰天雪地,十分寒冷,沒有足夠的禦寒衣褲,不少志願軍戰士被凍傷甚至凍死。戰士們的主要口糧是炒麵,就是把玉米等磨成粉然後用水泡著吃,經常是吃一口炒麵然後從地上抓一把雪混著吃。
在馬良山戰鬥中,洪維森前期擔任的是擔架兵,槍林彈雨中,前線戰士一個一個倒下,他便扛起擔架一個一個地搬到後方,傷員鮮血到處噴灑,噴向他的頭上、衣服上。初上戰場,他有過害怕,但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卻讓他迅速成長起來,真正成為戰場上英勇無畏的戰士。
戰場上,戰士們不斷地和敵人鬥智鬥勇。在一次偵察行動中,洪維森和兩名戰友發現有敵軍經常白天出現在一個山頭,在摸清楚敵人情況後,洪維森和戰友當機立斷,決定引敵人入山洞後,再用事先埋伏好的炸藥消滅敵人。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正式簽署,志願軍也陸續從朝鮮半島撤離。退伍後洪維森便回鄉務農,其一生一心向黨、勤勞儉樸。時過境遷,回想當年,老戰士說,只有深入過戰場的人,才更懂得和平的可貴。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那段崢嶸歲月也將永遠銘刻在他的心中,永不褪色。
(文/潘佳娜 葉偉誠 林雪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