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授課的過程中,尤其當講到文史部分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是我們常見的考點。比如考察故事和人物的對應,或者歷史事件的排序,或者給你歷史事件問你影響,或者給你歷史事件讓你歸類找共性。那麼有些歷史事件確實是可以透過歸類找到他們的共性的,比如有些歷史事件都是歷史上有名的陽謀。那麼今天小編就幫大家總結一下歷史上哪些事件是著名的陽謀。
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的。就是根據現有條件,在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的透過有計劃的達到一定的目的。它與陰謀的區別在於,陰謀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而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比起陰謀來高明多了,也更加難以實施。
一、遠交近攻
東周末年,戰國七雄互相攻伐,誰也不服誰,都懷著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想法,這其中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越來越強大,儼然成了七國之首,但其他六國也不不願意束手就擒,秦國想要滅掉六國,並沒有那麼容易。也正是因為秦國太強,於是其他六國索性聯合起來抗秦,這導致秦國一時間有種狗咬刺蝟無處下口的感覺,一直到范雎給秦昭襄王獻上了一條陽謀——遠交近攻,秦國終於開始打破僵持局面了。所謂遠交近攻,其實很簡單,就是秦國要跟遠處的齊國、楚國、燕國等交好,然後先針對趙國、魏國、韓國幾個離得近的國家。這條陽謀看起來確實很簡單,而且堂堂正正了,其餘六國也都明白秦國的想法。但是六國能怎麼辦?六國也很絕望啊,秦國實在太強了,雖然秦國只要打垮趙魏韓之後肯定會掉頭針對自己,但齊楚燕也沒辦法放棄這個跟秦國交好的機會,不得不跳這個坑。可以說,遠交近攻大大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程序。
二、推恩令
西漢初立的時候,劉邦把異姓王全都廢了,只封劉氏宗親為王,這些劉氏藩王可以世襲,還能擁有軍隊,勢力越來越大,等到漢景帝時候,藩王已經威脅到了大漢朝廷了,於是漢景帝準備削藩。但藩王們也不是吃素的,於是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失敗了,但漢景帝也明白,削藩沒那麼容易,自己是搞不定了,留給兒子處理吧。等到漢武帝即位以後,就採納了主父偃獻上的一條陽謀: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讓各藩王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給各自的兒子。那會兒的藩王兒子一個比一個多,既然要分封,那肯定人人都有份兒,不然會引發內亂,這樣一來,把一塊封地就分成了很多塊。這些得到封地的兒子又再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就這麼一代一代分下去,原本強大的藩王勢力就變得不值一提了。推恩令看起來很簡單,漢武帝的意思也很明顯:我就是要削藩,但藩王們又不得不硬著頭皮踩坑。因為原本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話,藩王的封地只會傳給一個兒子,現在朝廷都說了人人有份兒,那藩王其他兒子肯定會去爭取,而且還名正言順,在內亂和分封之間,藩王們含淚選擇了後者。
三、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毛玠為曹操提供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此外最早賈詡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國家以徵天下”。透過天子這塊“招牌”,曹操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而且各地諸如袁紹、馬騰、韓遂、孫策、呂布等大諸侯也不得不選擇奉詔。曹操透過“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義”,面對從許昌發出的詔令,各諸侯即使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無奈選擇接受。
好了,這裡幫大家總結了三個歷史故事,他們的共性就是都是陽謀,你都能看明白,但你卻不得不中圈套。所以以後出現這種題,或者這些歷史事件時,大家要多思考多歸納,既有利於咱們做記憶性考題,也有利於咱們做理解性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