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弼:人生餘(魚)味,水墨廚道
文|曾慶偉
按:在荊楚,為大家熟知的孫昌弼是著名的烹飪大師、第四代“鮰魚大王”,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孫昌弼還是個丹青高手。其自幼喜歡舞文弄墨,陶醉於書香畫色,始終不渝。現在孫昌弼年逾古稀,屈指算來,他與書畫結緣五十載有餘。近來,他將數年間所作書畫編輯成《孫昌弼書畫作品》印刷面市,囑我為之作序,餘遵囑而行,並將拙文公諸於眾,以饗諸者。
孫昌非在烹飪鮰魚菜
近閱孫昌弼先生即將付梓的《孫昌弼書畫作品》,頗有感慨:他在古稀之年,除了以一代名廚身份示人之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寬博的文化胸襟: 先生用有韻味的筆墨豐富了名廚一生。
從《孫昌弼書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在書法上,他的廣涉行草隸篆,我寫我心,有溫度的視角,把日常生活的觀察點提升到中華文化的大視野,讓餐飲文化更具人性化的藝術“味道”。
孫昌弼的繪畫作品,其內容多見山巒溪水,林深草莽,鄉村人家,春苗秋果,更值得稱道的是,他運富有生命力的筆墨,形象地書寫了他熟悉的鱖魚、鮰魚、蟹蝦等水產食材的不同形姿和靈性。
先生十五六歲入行從廚,終日在煙熏火燎的廚房間煎魚烹蝦,長達50餘年操鍋侍瓢、煎炒烹炸的廚藝生涯,讓荊楚食家歎為觀止,驚讚不已。孫昌弼現為第四代“鮰魚大王”,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大興園鮰魚製作技藝”傳人,是與盧永良、餘明社、塗建國齊名的楚菜宗師,是湖北餐飲業界的翹楚,一代名廚。
孫昌弼書法作品
大概是孫昌弼在廚行浸潤太久的原因吧?所以,不管是孫昌弼的書法,還是孫昌弼的繪畫,皆氤氳著幾縷凡間塵世的煙火之氣,瀰漫著發自內心的““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山野意蘊,正所謂“人生餘(魚)味,水墨廚道”是也。
他的書法達情儘性,個性飛揚,造型結體,變化多端,既樸厚又俊朗,氣韻暢達,內蘊相通。尤其是他的行書,筆走龍蛇,一波三折,收放自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和表現手法,且具有較高辨識度。
他的繪畫,明顯有追求寧靜平和處世的情懷錶達,亦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構圖、用筆、用墨的濃淡、線條的粗細,詮釋畫者崇尚簡淡高古,自然清新的審美意趣。其繪畫風貌氣脈貫通,元氣淋漓卻沖淡平和。在我看來,其實他也是在趣化自己,正所謂“氣傲皆因經歷少,心平只為折磨多”!
孫昌弼書法作品
我以為《鱖魚圖》可視為他的畫中上品,畫技頗見章法。主體畫面由一隻橫放的近似橢圓狀砧板與掛於柳枝上的三條鱖魚構成。筆墨濃淡相間,畫面橫豎成趣,線條粗細相諧,顏色黑白互襯。題字則以行書體書寫莊子、孔子、孟子箴言各一句,書畫和諧,相得益彰。整體構圖明朗簡潔,落筆乾淨,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恬淡情趣溢位畫面。
《東坡賞魚圖》畫得興味盎然。蘇東坡半側身而坐,石上一酒壺,蘇大才子氣定神閒地觀賞著四條魚在水中追逐嬉戲。孫昌弼畫出己意:魚是入世與出世的呼吸。筆下的四條魚在春池裡悠遊,極富生命張力,趣化了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四條魚其實是遊進了孫昌弼的眼裡,呈現出來的則是筆墨酣暢的書情畫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間是最好的發酵劑,堅持是對施展才情的漫長忍耐。孫昌弼一手掌勺一手舞筆,在廚藝之餘,平和的臨硯畫畫,平和地揮毫寫字,用他的廚道書壇兩擅長,證明俗世廚房裡的蒸煨燒烤,也能烹調出詩書畫意的翰墨芬芳。“君子遠庖廚”的陳腐觀念早就應該扔進太平洋了吧,如孫昌弼這樣一個職業廚師,也能因為50餘年的不懈努力,於煎炒蒸炸中的青銅籀文和在宣紙上的筆走龍蛇,最終能讓我們在他烹飪的美食之外,還能讓我們在他的丹青筆墨裡參禪悟道。
開卷有益,但凡看過了這冊《孫昌弼書畫作品》的讀者,總能品味一瓣馨香,察識一份書情,體悟一抹禪意吧。
曾慶偉,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評審專家、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評審專家。已出版《荊楚味道》《味蕾上的鄉情》《楚天談吃》《武漢味道》《武昌老味道》等書籍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