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脞人者有力, 自脞者強。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釋文】能夠了解、込沢剔人的是智慧的,能 夠了 解 、込 伿自己的オ是 高 明 的能 夠戡 肚剔人的人是有力的,能 夠克服 自身 弱點的人オ是剛強的。知道溝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太氣的。始缽不離失根基的人就能夠長久,肉體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オ是長壽的。
【 解析 】本章汫個人修養與自我沒汁的同魎。老子從道的立埸上兩釋了智、明、有 力、強、富、有志、久、壽的概念, 主張人竹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在老子看來, 最能體現道家現點的是 “自脞者強”和 “知足者富” 兩句。“知人”、“跬∧” +分重要, 但是 “自知”、“自脞”更加重要。他込溝,如果-個人能夠吋吋反省自己, 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実推行達-佶念,就能夠保持旺盛的鬥志和悒溝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數浯,看上去淺顯易懂,實則蘊含著極其深奧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脞人者有力, 自脞者強。”老子汰,能夠分別外人和外物的人, 只龍算得上是捱有了世同的庸俗智慧。那麼,什麼祥的人オ算是傭有世何的大智慧呢? 通辻外事外物反省自己 ,從而體察到生命的本來面目的人, オ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 “明”。老子逐込力, 依靠武力成肚別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力込個力量是大道賜予拾人釘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勐本身的體現。那麼,什麼洋的人オ算是真正的強者呢? 能夠哉駐自己私慾和成見的人 趑オ是真正的強者。人的私慾是沒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個人能夠剋制自己的私慾, 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オ能無所不容,他自然是強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 “知足者富” 與我釘通常所溌的 “知足常汞” 有很大的不同, 我仃所理解的知足常尓,意力知道満足怠是快尓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安於現狀,趑與老子所兩釋的思想大相徑庭。什麼オ是真正的富有呢? 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財萬貫,也不是押有寶馬香車 真正的富イ不是你実阮抑有丁什麼 而是體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奈念,拋棄自己的妄想。只有做到趑一點,オ能稱力真正的富有。
什麼是妄想呢? 人仃在現察具體事物吋,丁解到大道的生命執行的軌跡,那麼込個執跡以內的事物便是道賜予我們的,也是我們理應獲得的;而在這個軌跡以外的事物,便都不是我們應該獲得的,如果我們產生了獲得它們的想法,這就叫作妄想。妄想是難以實現的;即便實現了,也不會給我們帶來益處;即使我們獲得了微小的益處,這種益處也不會長久地保持下去。大道既然生了我們,就一定會賜予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我們還要奢望其它的什麼益處呢?一個人擔憂自身的處境,這就是對大道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從而違背了大道,必然 會受到大道的懲罰。如果我們不妄想得到什麼,也就無所謂得到和失去什麼,自然無所有無所不有了。做到了不妄想,才算是真正的富有。
“強行者有志”。有句俗語叫作“人貴有自知之明”,而最早表述這句話的,就是老子。什麼是“自知者明”呢?就是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一個人能做到有自知之明,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聯絡前面兒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強行者有志”中的“強”指的不是自恃武力高強而妄自逞強的意思,而是指“自知者強”什麼是“自知者”呢?就是能以外界事物來反省自身,從而確認生命本來面目的人。自知者十分 明確生命本身的意義,也十分了解自我和他人的關係。他們深刻懂得,只有真正地把握自己,才能徹底據除自己的私心雜念,實現“存天理,滅人慾”(在這裡所講的不是要束縛自己的觀念,而是要徹底解放人性),而天理和人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天理,指的是事物本來的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東西;人慾,指的是自己主觀滋生的不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東西。天理是客觀的,人慾是主觀的,二者之間往往會發生衝突,只有剋制住自己的慾望,才算是真正的強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麵不亡者壽”,這句話與上文有隔離之感:“不失其所”意為落葉歸根,它所指的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葉子會迴歸到生它養它的根系中去;一個是人類也會迴歸到孕育他們的天地中去。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短短的幾十個春秋。生老病死是合於道的自然規律,我們沒有超越生命大道的能力,生死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得了的。在老子看來,“所”是我們最終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們合於大道的切合點。我們從最初的不願接受死亡,到現在的讀懂人生,直面生死,正體現了天道不可違背的道理。我們只有順應天道,與大道合為一體,才是真正做到了“久”和“死而不亡”一滴水歸人到它的生命之所--大海中去,它們就水遠山不會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本章裡,名開極力看傳“死而不”。這體現他“無為”的思想主行“死而不的”的觀點並不是宣傳“有鬼論”。也不是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可球做長壽廠,清衣民初的新名思想家梁啟超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錢。人不可能長生不老、n人的精神網可以水重不朽,因為他的肉體最然消失了,但他的學說,思想及精神卻能夠長期能響有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廣”梁啟超的這種觀點,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響。
為人之道
自勝者強--忍辱負重的蘇秦
老了說:“解人者有為,日勝者強 ”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夠克服自身弱點的人才是剛強的:蘇秦忍屏負承,終成一代名相的故事,就是對老子這一思想的最好說明
蘇秦、字手子,東周洛陽乘軒裡(洛陽李樓鄉太平莊)人,是戰國時期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去。曾長年追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團之術。
未得麼之前,蘇秦曾求見周大子,卻沒能成功,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大了。他又去了秦國,見到了秦王,但秦王不賞識他。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他的父母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副狼狽相,便狠狠地駕了他一頓,說“咱們周國人的習俗、大家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利潤如今你天掉本行而去於嬰嘴皮子的事,弄得窮困潦倒,真是活該 ” 他的妻子坐在織機旁織帛,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理都不理,扭身就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感嘆說:“我的復子不把我當成丈夫,嫂子不把我當成叔叔,父母不把我當成兒子,這都是秦國的罪錯!"
於是決心發憤圖強。做出一番事業。從此以後,他努力讀書,鑽研“周書陰符”,天天讀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但能夠提神,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日夜苦讀,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在有所收穫後,蘇秦決定重新出遊。他首先向東到廣趙國、趙肅侯讓自己的弟弟趙成出任國相,而趙成不喜歡蘇秦,因此蘇秦的趙國之行並不順利
正在苦悶之際,正好遇見燕略下廣招天下賢上,蘇泰便去了燕國打算遊說燕E,等了一年多才有機會拜見真昭王、蘇秦的主張非常符合些昭工的心意,因此深受燕昭王的信任、蘇秦認為,燕國欲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國表示屈服順從,而將復仇的願望掩飾起來,為振興燕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其次、 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他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並消禮其國力。為此,他勸說齊工代宋,合縱攻秦。
公元前 285 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美系,取得齊感E的信任,被任為齊相,但暗地卻仍為燕國謀劃齊感工被矇在鼓裡,依然任命蘇秦宇兵抗禦燕軍齊,燕之軍交戰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使齊軍十卒五萬人喪生,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 毅率領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創造了條件。
之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等國攻打秦國,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蘇秦得到趙國的帶助,又到韓國,遊說韓宣王:到魏國,遊說魏襄王:至齊國,遊說齊宣王:又往楚國,遊說楚威王:諸侯都贊成蘇秦的計劃,於是六國結成聯盟,以蘇秦為合縱長,身掛六國相印,成了六國的國相至此,蘇秦的政治生涯達到最高峰
於是蘇秦北上向趙王復 命,途中經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工。周顯王聽到這個訊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並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到了家裡,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麼對我那麼傲慢,現在卻對我這麼恭順呢?”他的嫂子彎曲著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著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蘇秦感慨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了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能佩帶六國的相印嗎?”於是他散發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現在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給那個人,並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
蘇秦約定六國聯盟之後,網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於是,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麗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之久。
蘇秦微不得志,深受侮辱,卻能夠含垢忍辱,奮發圖強,好學不倦,自強不息,終於透過不情的努力,成為一代名相,名垂千古。
處世之道
知己者難--毫無自知之明的馬謖
常言道:“知人者易,知己者難。”一個人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要有自知之明,還要能夠不斷地反省自己。在老子看來,人們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克服自己的弱點,這樣人們行事的時候才能取得成效。在本章中,老子精闢地論述自我反省的重要意義,告訴人們既要知人、勝人,又要做到自知、自勝的道理。三國時,蜀將馬謖就因為沒有自知之明,不但失了街亭,還丟了性命。
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經過了兩年準備,於公元 227 年率領大軍進人漢中。漢中處在魏國和蜀國的交界處,進可以攻打魏國、北伐中原,退可以守住蜀漢,儲存漢室。諸葛亮在離開成都的時候,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章,希望後主能振作精神,興復漢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出師表》。其後,諸葛亮向外散出訊息,說是要攻打郿城(今陝西眉縣),並且派大將趙雲帶領支軍隊,進駐箕谷(今陝西褒城北 ),裝出一副要攻打郿城的架勢。魏軍得到訊息,立刻派出重兵駐守郿城。諸葛亮則趁著魏軍不防備,親自率領蜀軍主力,突然由西路撲向祁山(今甘肅禮縣東)
這時,駐守在祁山的魏軍並沒有做好戰鬥準備,蜀軍很快攻下祁山。蜀軍乘勝進軍,又攻佔了祁山北面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這三個郡的守將都向蜀國投降了。這一訊息傳到洛陽,魏國的大小官員都驚慌失措。魏明帝曹睿立刻下令讓大將司馬懿率領二十萬大軍趕赴祁山,還親自到長安去督戰。
蜀軍佔領祁山後,諸葛亮仔細觀察附近地形,他知道魏軍一定派兵來爭奪,所以決定派出一支精銳人馬去佔領街亭,以此作為北伐的據點。
諸葛亮為什麼如此重視街亭呢?原來,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也是蜀漢大軍後勤補給的必經之處。此外,街亭還是蜀漢隴西地區的天然屏障。正因為如此,街亭才成為這次蜀魏戰爭中雙方極力爭奪的戰略要地。
就在這時,司馬懿率領的二十萬大軍馬上就要抵達祁山地區了。諸葛亮立即召集眾將官商議對策。
諸葛亮問道:“誰願意率兵駐守街亭?只見參軍馬謖從眾將官中站了出來,表示願意擔此重任。諸葛亮沉默了一會兒,他知道,馬謖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又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對他也非常信任。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經常囑咐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想到這裡,諸葛亮不放心把街亭交給他防守,於是對他說道:“街亭雖小,但是戰略意義重大,它關係著蜀軍的安危利害。況且街亭既沒有城郭又無險可守,一旦丟失,我軍將會面臨極大的困境。
馬謖見諸葛亮對自己有所輕視,有些不以為然,說道”末將自小熟讀兵書,區區一個街亭,難道還守不住嗎?如果承相覺得我不堪大任,那麼我就當眾在此立下軍令狀,如果街亭在我手裡丟掉,我情願接 受軍法處置!”
諸葛亮思量再三,決定讓馬謖駐守街亭,讓他立下軍令狀,並撥給他兩萬五千名精兵,又派王平、高翔等人輔助馬謖。臨行之前,諸葛亮再三囑咐他們一定要守住街亭要道,不可放魏軍一兵-卒過去。
到街亭後,馬謖和王平先檢視地形,大路總口處在街亭要道之上,把守著街亭大門。王平認為應該在此處駐守,而馬謖在看了地形以後,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十分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可以在山上紮營,佈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我們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過冒險了。”然而,馬謖自以為飽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執意要在山上紮營。王平無奈,只好請求馬謖撥給他一千軍隊,在山的西邊另擇一處駐紮。
司馬懿率領魏軍來到街亭,看到駐紮在這裡的大將是馬謖,而且馬謖不去防守要道,卻把大軍駐紮在山上,便大笑說:“孔明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怎麼能用馬謖這樣的庸才來守衛街亭呢真是上天都在助我啊!”他一面命令大將張邰擋住王平,一面又下令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斷絕山上的飲水,然後嚴陣以待,準備進攻。
蜀軍將士見山下佈滿了魏軍,不禁驚慌失措起來。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邰防守堅固,蜀軍始終無法攻破魏軍的營壘。蜀軍在山上斷了水糧,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邰見蜀軍大亂,立刻發起總攻,率領大軍衝上山去。蜀軍碰到魏軍,很快就潰敗了,馬謖見大勢已去,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聽說馬謖戰敗,就命令手下的一千兵士拼命敲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邰聽到鼓聲,以為蜀軍設有埋伏,就沒有冒然追擊。王平乘機整飭軍隊,向後撤退,不但自己脫離了危險,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潰兵。
蜀軍失去了街亭,又喪失了不少人馬。魏軍乘勢長驅直入,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遂決定把軍隊全部撤退到漢中。
回到漢中,諸葛亮把馬謖抓了起來。馬謖自知免不了一死,就在監獄裡寫了一封信,託人轉交給諸葛亮,信中說道:“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後,承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善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諸葛亮看到信後,想起平時與馬謖的情誼,心裡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不過,他最後還是忍痛斬了馬謖。
馬謖自以為是,沒有自知之明,他為自己的愚蠢和自大,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中國智慧奇書
進可治世興邦 退可頓悟人生!
#後續陸續更新!聆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