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唐朝進入了貞觀之治,唐朝的發展也到達了鼎盛時期。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逼自己父親讓位的,而與之相同的爭奪皇位的情況在明朝也有。明朝時期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太子,沒多久,朱棣就將朱允炆趕下皇位,自己當起了皇帝,最終也讓明朝進入到一個鼎盛時期。
兩者的動機有些類似,但是採取的方法卻不同,李世民是直接逼著自己老爸讓位,而朱棣是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看上去是以大欺小顯得很不光彩。為什麼朱棣不學李世民,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直接殺掉朱允炆,逼他讓位呢?
實際上朱棣並不是不願意學,而是不敢。他們兩人的行為雖然一致,但差距還是挺大的。
一朱棣的地位沒有李世民高。李淵之所以能夠建立大唐,李世民功不可沒。在起義過程中,不管是指揮作戰還是制定戰略,李世民都比李淵更出色,因此在沒有建立大唐之前,李世民的威望就已經超過了李淵。而建立大唐之後,李世民的官職也達到了頂峰,在封無可封的情況下,又被李淵封了天策上將,地位除了皇帝和太子以外,已經無人能及。
再反觀朱棣,雖然明朝的建立與朱棣也有那麼一丟丟的關係,但硬要說朱棣有多重要,那恐怕沒有。明朝的建立主要還靠著朱元璋的打拼,因此朱棣的地位在當時只處於中等左右,其權力至上還有地位更高的人,朱棣又何必做這隻出頭鳥呢?
二朱棣的實力比不上李世民。大唐建立以後,李世民屢建奇功,官職越來越高,且朝堂之上有許多忠誠的追隨者,單看實力甚至能壓太子李建成一頭。而且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手下有尉遲恭、長孫無忌、張公謹等眾多能將之助,這才能不動聲色的將太子李建成與老四李元吉斬於玄武門。
而朱棣在明朝建立之後,雖然深受朱元璋器重,封了藩王,但朱元璋早已知道皇弱臣強的後果,沒有給他過多的發展空間。並且還規定了“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就是怕各大藩王打著奔喪的名號,跑到京城來造反。朱棣常年居住在北平,勢力又怎麼會染指到京師呢?因此,如果朱棣有造反的心思,在缺少心腹的情況下,估計還沒動手就被人密告給朱元璋了。
三朱棣造反師出無名。李世民造反是因為他與太子李建成一派不合,太子忌憚他的權勢,聯合了一大批人針對他以及他的下屬。而李淵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也有意打壓李世民,造成李世民的屬下慘死,李世民深知自己與李建成的矛盾無解,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自己和一眾下屬的肯定難逃一死,於是率先發難,直接在玄武門斬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這樣即使父親李淵會怪他,但下場也好過被李建成弄死。
朱棣的處境與之不同,朱元璋本是將皇位留給長子朱標,然而由於朱標因病早逝,這才將皇位留給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明惠宗朱允炆,這在當時是合情合理的。並且即使朱元璋不將皇位給朱允炆,還會有老二朱樉與老三朱棡,哪裡會有朱棣的什麼事。所以即使後來朱棣的表現很好,朱元璋到臨死前也沒有考慮過更改儲君的意思。
四李淵和朱元璋個性的差異。雖然李淵起兵反隋,但是這裡面很大成分是出於被動的,也是因李世民多次催促才下定決心要攻打長安,可見其個性並沒有李世民那麼果斷。而且李淵最大的弱點就是太糾結,比如他雖然早已經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卻放任李世民發展,導致李世民的勢力超過太子,極大危及到太子的地位。然而此時的李淵還沒有意識到危險,仍然坐視兩人鬥來鬥去,最終導致自己失去了兩個兒子,並且自己還被迫失去了皇位。
雖然以李淵的視角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李建成與李世民都是為建立大唐出了不少力,自然是希望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李淵沒有考慮到的是,帝王之家無親情,如果處理不好君臣之間的關係,就容易引發政變事件的發生。而且李淵在得知兒子死去之後,也沒有遷怒於李世民,到後來也是發自內心地認同他。
朱元璋是貧苦出身,本就懂得這些人情世故,對於權利的把控也是相當嚴格。任何人想從他手裡奪走權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並且征戰多年造就了朱元璋殺伐果斷的性格,不管到底有罪沒罪,死在他手裡的功臣也多不勝數。那麼朱棣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反嗎?恐怕如果朱元璋知道了朱棣的意圖,哪怕他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也會選擇大義滅親。因此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一直是很聽話的,更不敢表現出任何一絲謀反的舉動。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上任皇帝之後,朱棣才開始展露出造反的野心,並且由於朱允炆上位之後開始削減藩王權利,導致幾大藩王都被貶為貧民,一度威脅到朱棣的安全,朱棣這才起名造反,攻上京城,最終奪得了皇位。
因此,雖然朱棣與李世民目的相似,但是朱棣並不敢效仿李世民直接逼宮。一來是忌憚明太祖朱元璋,二來則是當時朱棣實力不足。所以才等到侄子朱允炆登基之後,聯合他的其他叔叔一起動手。
為什麼朱棣不學李世民,非要等朱元璋死後才奪權呢?
為什麼朱棣不學李世民,逼朱元璋讓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筆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