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亦為大家介紹了
南海子史話——角門兒
今天我們精彩繼續
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長河
一起來了解南海子的橋
南海子的橋
歷史上的南海子澤渚川匯,河湖眾多,為了方便皇帝狩獵,修有許多的橋樑。南海子的建築,應該就是從建橋開始的。
史料記載,元代這裡就建有七十二橋。到了明代,南海子正式成為皇家苑囿後,除了對海子裡的原有橋樑進行不間斷地維修,又新建了不少的橋樑。史料記載,明宣宗就曾於宣德三年(1428),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等調動軍隊修治南海子“周垣橋道”,修建了北大紅門外的“大紅橋”和南紅門外的“聖石橋”。
“大紅橋”,即北大紅門橋,是橫跨涼水河的重要橋樑。因為北紅門是皇帝出入南海子必過之門,所以,北紅門橋也就成了皇帝必經之橋。史料記載,此橋建於明永樂設南海子苑囿時期,因永定河屢屢泛洪被沖毀,曾經過明宣宗、明英宗先後六次重修。直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皇帝又敕命對大紅門橋(時已更名“永勝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重修。由於工程大、難度強、標準高,建橋整個工期竟用了十五年之久。(“自大清康熙三十三年起造,至大清康熙四十八年竣工”《永勝橋記》)。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除石欄部分壞損外,橋身基本完好。史料記載,北大紅門橋(永勝橋)是一座五孔連拱石橋,全長約44米,其中橋身約33米,橋面寬約10米;橋上兩側各有18根望柱,17塊護欄板。上世紀六十年代,因對涼水河截彎取直和道路拓寬,決定拆除石橋。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跨河公路橋。到2009年,為了適應新的交通發展,又對北大紅門橋進行了擴修重建,直到現在。
“聖石橋”即南大紅門橋,是橫跨鳳河的重要橋樑,也是歷代皇帝南巡出入南海子的重要橋樑。史料記載,聖石橋始建時僅為單孔石橋,長約四丈,寬約一丈二尺,跨徑約為三丈。最初就為皇家透過馬匹車輦,直到清末,南海子通行後,才允許百姓透過。民國時期,由於年久失修成了一座危橋,不久即被拆除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方便百姓通行,人民政府曾在原橋址上建起一座長十五米,寬六米的三洞木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將木橋拆除,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公路橋,聖石橋的名字也已被南大紅門橋取而代之。
在明英宗時期,這位治國不咋地,遊玩有一套的明英宗,對南海子非常感興趣,頻繁到此遊幸。為了方便通行,在海子裡修建了許多的橋。史料記載,僅天順三年(1458),就修建“大橋一,小橋七十五”座。特別是天順七年(1463),明英宗在東海子牆外修建的一座橫跨涼水河的九孔石橋——宏仁橋,成為涼水河上最著名的橋樑,被譽為京南第一橋,曾與朝宗橋、盧溝橋、六里橋並稱京都四大古橋。為了旌表功績,由閣臣名相李賢撰寫了《敕建宏仁橋碑記》。到了清乾隆年間,宏仁橋終因年久失修,被洪水沖毀。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把重建宏仁橋作為了大規模治理涼水河的一項重要工程。將原來的九孔石橋改建為七孔石橋,以便流水更為通暢。由於“宏仁橋”的“宏”字與“弘曆”(乾隆皇帝名)的“弘”字相忌諱,因此將“宏仁橋”更名為“馬駒橋”。乾隆皇帝還御筆撰寫了《御製重修馬駒橋碑記》。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為了治理涼水河,將馬駒橋拆掉了。在原橋址上,新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橋閘兩用公路橋,部分原橋的石料又用在了橋基上,一直沿用到現在。
據說明萬曆年間,在涼水河入南海子三里許曾建有一座石橋,因石橋兩頭各置有一對石虎,因此被稱為石虎橋。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被人偷走了一隻。南海子衙門官吏怕承擔責任,就編造了一個故事,謊稱兩對石虎到夜深人靜時就變成真虎,在一起追逐戲耍,也不知什麼時候就跑了一隻,所以只剩下三隻石虎了。從此以後,人們也就改稱石虎橋為“三虎橋”了。因“三虎”與“珊瑚”的發音接近,後人以訛傳訛,漸漸地又把“三虎橋”叫成“珊瑚橋”了。
涼水河上確有一座“珊瑚橋”,是乾隆皇帝大規模治理涼水河時在原橋址上修建的。據說,橋的石欄上還鑲嵌有乾隆皇帝御製“珊瑚橋”三字的石板。對於這座橋,當地還有一個震耳的名字“殺官橋”。據當地老人說,當年乾隆皇帝大規模治理涼水河,每隔一段就修建一座石橋,對此,乾隆皇帝非常重視,要求建造的標準也相當高。傳下旨意,若出現建造質量問題定嚴懲不怠。結果,負責督造珊瑚橋的官員真的撞在槍口上,他因貪酒誤事,翻錯橋墩尺寸,造成橋面過高,致皇家輦車難以上下,為此,乾隆皇帝大怒,即斬了這位瀆職官員。為了懲前毖後,乾隆皇帝又令將其葬在了珊瑚橋頭。從此,當地百姓又將珊瑚橋稱為“殺官橋”了。史料記載,珊瑚橋為花崗石砌築七孔閘橋,長約十丈,寬約二丈。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重新修建珊瑚橋代替了舊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舊橋影響洩洪才被拆除。
在涼水河流至東海牆出口處,還曾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五孔石橋,乾隆皇帝稱之“五空橋”,而當地百姓卻俗稱它為“半邊橋”。實際上,這座橋是乾隆皇帝把海子牆由土牆改砌磚牆時的一項海子牆跨涼水河工程。設計者把橋和牆巧妙地連為一體。橋外側設計與海牆齊高的石欄杆與河兩岸海牆連線。而橋內側是海子內不設橋欄。這樣就形成了半邊有橋欄杆,半邊無橋欄杆。目的是防止海子裡的動物外逃。因此,當地百姓才給它起了個“半邊橋”的名字。據當地老人回憶,“半邊橋”長約三十五米,寬約四米,橋面平直,半邊橋欄杆從河底到橋上總高約八米。上世紀五十年代治理涼水河時,因截彎取直,河道繞開了“半邊橋”,也就失去橋的作用而被廢棄,不久就被拆除了。
粗算起來,南海子歷史上包括閘橋在內共有大、小石橋逾百座。如果加上海子牆四周壕溝上的石橋,南海子當年的石橋恐怕就難以數得清了。
END
編輯:王弈鷗
熱點回顧
明月星輝暖亦城,北京經開區舉辦亦城秋韻慈善音樂會
直擊現場,北京經開區流感疫苗開始接種啦!(文末附接種點資訊)
亦莊東工業區兩地塊規劃方案獲批,將加速亦莊新城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這裡的向日葵開啦!位置就在→
收穫滿滿!第三期《亦莊學院》落幕,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