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在當年解放戰爭的戰場上,解放軍的主力軍叫“野戰軍”,例如,“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第一野戰軍”,簡稱“一野”,還有“三野”、“二野”等等。
但是,很多朋友其實一直沒弄明白:什麼叫“野戰軍”?
為什麼要起“野戰軍”這個名字?是不是打起仗來很“野”的意思?或者,是不是因為只能在野外作戰,所以叫野戰軍?
今天,老馮告訴你答案。
要把“野戰軍”這個名詞的來歷和意義說清楚,首先要介紹一下,國民黨軍隊當年是如何打仗的。
要知道,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初,國民黨部隊總兵力430萬,而解放軍總兵力只有130萬,雙方力量對比,非常懸殊,蔣介石非常自信,他曾經這樣說:
“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我們都佔有絕對的優勢……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看,老蔣多自信,在他的心目中,解放軍是他砧板上的肉,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欲如何,即可如何),老蔣躊躇滿志,是的,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他敢打。
不過,雖然國民黨軍佔有絕對優勢,但是,老蔣當年打仗,主要還是老一套思想:攻城,守城,控制交通線,以點帶面。也就是說,老蔣認為:我只要把城市攻佔了,把交通線控制了,江山就穩住了,解放軍躲到農村去,不要緊的,我一點一點地剿你。
當年老蔣對於他制定的“攻城守城”戰略,他是這樣說的:
“現代作戰最緊要的莫過於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為都市不僅是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資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勢上,他一定是水陸交通的要點。我們佔領重要都市之後,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線,交通線如果在我們控制之下,則敵軍即使有廣大的正面,也要為我所分割,所截斷,使其軍隊運動的範圍縮小,聯絡斷絕,後勤補給都要感到困難,終至處處陷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就是老蔣當年的戰略思想。
可見老蔣當年用兵,注重於“攻佔城市”和“堅守城市”,這就是為什麼國民黨軍的訓練和作戰,主要側重於攻城,守城。
所以,國民黨的部隊,它就不能叫“野戰軍”,它實質上是是“攻城軍”、“守城軍”,當然,他們也不叫這些名字,但攻城和守城,是當年國民黨軍隊戰略的本質。
老蔣的 “攻城守城控制交通線” 戰略呢,按照軍事學院的教材,全對,中規中矩,而且是完美複製了之前日軍在中國的戰略,怎麼看,都沒有毛病,但世事的有趣之處就在於:
也許你並沒有錯
只是對手比你更厲害
是的,當年諾基亞被蘋果擊敗,人們分析諾基亞的每一份戰略計劃,每一份市場調查,發現,諾基亞都沒有錯,可問題是,雖然你沒錯,但是人家蘋果比你更厲害,所以你敗了。
好了,那麼老蔣當年這套“攻城守城控制交通線”戰術,有什麼毛病呢?
它的天然毛病就在於:
你佔的城市越多
可以用來作戰的兵力就越少
是的,這是個魔鬼細節:中國太大了,你每攻佔一個城市,都要撥出一部分部隊,駐守城市,那麼剩下可供作戰的兵力,就變少了,而且你攻佔的城市越多,可供作戰的兵力就越少。
例如說,國民黨某軍有10萬兵力,攻下了5座城市,每座城市需要留下1萬兵力守城,那麼,10-5=5,只剩下5萬的兵力可以作戰。
可是,當時中國有多大?答案是:兩千個縣。兩千個城池。
是的,中國實在是太大了,你兵力鋪開的面越廣,作戰力量就越是被稀釋,結果隨著不斷的攻城,守城,兵力越來越分散,國民黨軍太執著於攻城,守城,所以它,越打越弱。
這就是當年老蔣的戰略。七十多年之後我們回頭一看,洞若觀火,可知老蔣當年的錯,犯得有多大,他,確實不會打仗,在軍事戰略上面,老蔣比起他的對手來說,差的太遠了。
好,我們來看看,當年解放軍這一邊。
解放軍當時的戰略,則完全不一樣,和國民黨完全相反。
解放軍走的是一套獨創的、獨特的戰略,這套戰略叫做:
集中兵力
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
很多讀者朋友,是不是早就聽這麼個說法。
是的,早就聽過,但是沒有機會深刻領會,這是什麼意思,但是今天讀完老馮這篇,你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你就能明白,解放軍為何能把天下打下來。
其實,早在延安窯洞時代,中央軍委就反覆討論過這個問題:
到底是佔領城市重要?
還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重要?
軍委討論之後,是這樣認為的: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亡
翻譯成人話,是這個意思:
保留我軍的有生力量,城市即使暫時被國民黨佔去,無所謂,遲早還是我們的,但是,如果我為了守城,而把我軍打沒了,那麼最終,人沒了,城市也沒了。
所以,結論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比攻城,更為重要。
大家反覆細品這個邏輯,是不是很簡單。
是的,邏輯很清晰,道理很簡單。
在當年,解放軍懂這個道理,但是,老蔣不懂。
懂與不懂,決定了各自的命運。
在這樣的戰略指導思想下,解放軍當時的戰略是:一個城,如果我預判守不住,那麼我一開始就不守,送給你,(例如延安),白送你,我不和你計較一個城市一個縣城的得失,我的戰鬥策略是,透過引蛇出洞、圍點打援、調虎離山等戰術,把你國民黨主力,在山區、野外、農村等地區,把你圍殲了。
為什麼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呢?因為解放軍認為,我沒必要跟你搶城市,我集中力量把你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引到野外、山區、農村地區,把你迂迴包抄了,殲滅了,俘虜了,那麼,只要我把你的主力部隊殲滅了,你佔的那些城市,沒多大意義,為何?因為你主力被我幹掉,你佔的那些城裡的守軍,軍心就會動搖,我一做工作,他們就棄暗投明了、起義了、投誠了,少數頑固派,我把城一圍,切斷他的糧食補給,他也只能投降,換句話說,你吃進去多少座城市,最終,你還是要給我吐出來。
這,就是當年解放軍的戰略和打法,這就是傳說中的 “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
親愛的讀者,讀到這裡,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所以,通俗易懂地說,當年“野戰軍”名號的意思就是:
我不跟你爭城市
我集中兵力在野外把你殲滅
所以,叫“野戰軍”。
是的,這就是解放軍當年把主力部隊,起名為野戰軍的由來。
具體展開來說,叫“野戰軍”至少包含了以下這些意義:
意義1: “野戰軍”,不以攻城和守城為主要戰鬥目的。
意義2:“野戰軍”沒有固定地點的司令部和軍營,沒有長期固定的駐紮地。
意義3: 順手打下的城市,“野戰軍”不負責城內的軍管,而是交給當地的“軍區”來軍管。
意義4: “野戰軍”不限地區,可以跨區域,快速機動作戰,例如說,華南軍區的部隊,原則上和理論上,不可以到華東軍區來作戰,但是,野戰軍則不受這個限制,打到哪算哪。
意義5: “野戰軍”不負責邊防守備,例如說,順手打下二連浩特,野戰軍不負責二連浩特對蒙古國的邊防。當地的邊防,交給當地的邊防軍。
所以,叫“野戰軍”。
等等。如有疏漏,歡迎網友補充。
因為當年蔣軍和解放軍在戰略思想上,存在巨大的鴻溝,所以,我們回過頭審視當年的戰場,看到的景象實在是很有趣:
一方面,國民黨軍疲於奔命,千方百計,滿腦子都是攻城,守城,拼命在搶奪城市。
另一方面,野戰軍(解放軍)則不和國民黨軍爭奪城市,而是集中在野外,千方百計,尋找殲滅國民黨軍的每一個機會。
國民黨軍不明白解放軍為什麼輕易放棄了那麼多城市,但是當他們明白過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在野外,被野戰軍包圍了。
結果就是:在初期,表面上國民黨軍佔了很多城市,但事實上國民黨軍的兵力,越打越分散,越打越少,解放軍則剛好相反,初期不斷地丟失城市,但卻越打越多,結果雙方力量對比,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在開打頭一年,解放軍就殲滅了國民黨軍60萬。(注意:殲滅包括打死,也包括俘虜)
解放戰爭雙方兵力變化圖
後來,老蔣終於看懂了對手的打法,總結教訓,老蔣非常慘痛地說:
“我軍不知採取運動戰,不知主動攻擊敵人,只知以穩紮穩打為儲存實力、觀望不前之掩飾口號。或株守一地,或陣布長蛇,首尾不能相應,予敵以運動集中、各個擊破我軍之機會。致敵越戰越強,我則兵力日減,士氣日以萎靡不振”
也就是說,蔣介石終於醒悟,可惜,江山已經丟掉,太晚了。
注意:老蔣軍事戰略失誤,並非國民黨失敗的唯一原因,但確係主要原因之一,其餘原因不在本文討論範圍,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