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毛澤東與“攘外”、“安內”聯絡在一起,不少人會覺得彆扭。因為,長期以來這兩個概念混成一體、並與蔣介石捆綁在一起。“攘外必先安內”,可謂蔣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瘋狂反共剿共的代言詞。
其實,“攘外必先安內”,不是蔣介石的發明,原文出自宋太宗時期的宰相趙普。他的一份奏摺裡面說“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而且,“攘外必先安內”,其本身意義並沒有錯。只是“家和萬事興”放到國家層面、應對內憂外患的一個說法。錯在蔣介石,將“剿共”作為“安內”策略的中心,將國家帶入內戰,並放縱日本侵略軍肆掠中華。
事實上,自從踏上歷史舞臺,毛澤東的心智就沒有離開“攘外”和“安內”。而且,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傑出的表現。
首先,抗戰時期,毛澤東破解了蔣介石的惡性“安內”策略,用一套良性的“安內”策略取而代之,並切實起到了促進“攘外”的作用。
這裡主要是三點。
一是抓住“西安事變”,從“反蔣抗日”走向“聯蔣抗日”,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了最基礎最實效的抗日統一戰線。
二是面向各民主黨派搞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形成了最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
第三,面向根據地的人民群眾,開展減租減息,大搞抗日動員,把敵後根據地上億人組織起來了,形成了人民戰爭的強大力量。
如此務實又全面的“安內”,“攘外”的抗日力量倍增,豈是蔣介石可比的?
而且,毛澤東的“安內”,“攘外”道法,突破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理念。
建國伊始,美帝大兵壓境之時,不僅武器裝備相差懸殊,而且家園千瘡百孔、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國內的國民黨殘兵、土匪上百萬。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沒有顧忌“安內”、艱難決策“攘外”,出兵抗美援朝。
結果大家都知道,不僅禦敵於國門之外、為共和國贏得了長期的和平,而且全民族快速團結在五星紅旗下,同仇敵愾,奮勇貢獻,國內的生產、剿匪成就巨大。就連功德林裡的將軍戰犯之類頑固的反共分子,要麼崩潰了、要麼覺悟了。曾學習過美軍戰術的幾個人,還自發編寫了《關於美軍戰術之研究》,呈交給中央。
如此,在毛澤東的強勢“攘外”帶動下,中國人民組織起來了,“安內”無憂了。
幾年之後,在國力依然脆弱、科技資源奇缺的背景下,毛澤東號召啟動了“二彈一星”和核潛艇專案。他對這幾個事關國家安全、民族存亡的國之重器高度重視,組織精幹隊伍投入研製,為研製工作大開綠燈。並且在蘇聯停止援助的情況下號召“獨立自主”去完成,在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也只是放緩而沒有停頓。
即使有了自己的“核盾牌”,毛澤東也沒有就此鬆懈。1964年,面對兩大陣營的威脅,為了在現代化常規戰中消除“火力恐懼症”、擁有靠譜的大後方,毛澤東把改善民生的計劃推後,決定實施三線建設工程。這個超級戰略工程不僅拓展了國家的工業佈局、促進了經濟平衡,更是將國防戰略防禦縱深拓展到了全國。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的戰略預警效果、抗打擊能力和反擊能力,給我國在大規模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如此,“三位一體”的核反擊能力,強大完整的後方國防工業體系,毛澤東領導下的超級工程,可謂大手筆的現代化“安內”舉措,大幅度地提升了“攘外”的實力,達成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效果。
毛澤東的“攘外”和“安內”,就是這樣交織融匯,實乃高明又務實的大國智慧。
注:配圖來自網路無版權標誌影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