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對藝術瞭解的人都知道這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基於這點,在影視人物刻畫上,一般而言神似大於形似。更多的是追求對人物的內心和深層次的扮演和解讀。但帥克以為,重大歷史人物刻畫,特別是離我們很近的、對其形象極為熟悉的當代著名歷史人物的刻畫,形似同樣也極為重要,甚至不亞於神似。透過下面這兩個歷史真實與藝術刻畫照片的對比,便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重大歷史人物形象刻畫在形似方面絕不能淡然處之。
第一張照片是歷史真實的照片,在各大博物館和紀念館裡基本上都能看到,可以說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與第二張剛播放的電視劇《大決戰》的藝術照相比,兩個照片反差還是較大的。原本上劉伯承和陳毅身材較高,變成了粟裕與譚震林較高。扮演者感覺普遍年齡偏大、偏胖。總之,兩張照片無論如何有些對接不起來,使人產生一些怪怪的感覺。縱觀這次《大決戰》電視劇,形似問題是個普遍性的問題,與上一版電影《大決戰》相比,在整體形似上簡直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帥克以為,重大歷史人物、特別是當代著名歷史人物的刻畫,必須注重形似,主要基於這樣幾點:
其一,重大歷史題材人物刻畫注重形似,首先會給人順暢自然的代入感。
因為當代著名的歷史人物,我們透過影視畫面,大都能熟知他們的長相和風采。所以,扮演的這個人如果形似的話,首先便會給觀眾一個強烈的代入感。比如電影與電視《大決戰》中林彪一角,當電影中的林彪一出場的時候,很多人一下子覺得這就是林彪,哪怕是一句話都沒說,也覺得他就是林彪。據說,當時任軍委常務副主席的楊尚昆看過電影中馬紹信扮演的林彪後,曾激動地說:林彪就是這個樣子,馬紹信演得非常好。
再看這次電視劇版於和偉扮演的林彪,儘管他屬於時下當紅、且有老戲骨之稱的優秀演員,但不知怎麼,總感覺“形似”上差了不少。無論是身高、長相、體態,實事求是講,於和偉扮演的林彪與馬紹信扮演的林彪,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由於這種代入感不夠,所以總覺得電視劇版林彪的刻畫不但在形似上輸了一籌,甚至多少會影響到神似,哪怕於和偉再是會演的老戲骨,但總是覺得與認知中的林彪形象有違和感。
這種違和在電視劇中還有不少。比如國軍名將衛立煌的扮演也有這一問題。對這一著名人物的刻畫甚至感覺有些猥瑣市井,這與真實的衛立煌“儒將”、“名將”的形象相去甚遠。
其二,藝術與現實人物實現對接轉換,要求演員形似與神似都不可或缺。
隨著影視媒體水準越來越高,人們對影視中的人物形象刻畫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使得一個人物的刻畫,特別是重要歷史人物的刻畫,必須形似與神似兼備。只有達到現實人物與藝術人物實現自然對接轉換,人們才能真正地融入劇情之中,才能產生自然的互動與共鳴。否則,人們在觀看影視劇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跳躍感。這樣觀看下去,會越來越覺得不像,越來越偏離心目中的認知和想象。甚至最後會產生一定的排斥。
這一點,國外的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同樣也非常注重形神兼備。包括《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斯大林的扮演者,以及不少國外影視中的希特勒的扮演者、邱吉爾的扮演者,無不都注重角色選取的形似與神似。
如果綜合量化一下,《大決戰》電影版的人物形象刻畫形似神似度總體達到90分的話,那麼,這次的電視劇版《大決戰》,形似神似度至多給70分。帥克以為,這也是電視劇版認可度遠不如電影版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三,中國強大的各型演員方陣基數,完全支撐選出形似神似的好演員。
找一個形似神似兼備的特型演員,有那麼難嗎?答案是憑我們強大的各型演員方陣基數,挑選出令觀眾認可的特型演員並不難。電影版的《大決戰》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或許由於經費問題,或許由於時間籌備倉促問題,電視劇版的特型演員總體形似神似的水準與電影版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比如,電影版中的特型演員,五大書記的扮演者是由平均四五十歲的演員來擔綱,基本上與史實的年齡相當。這次的電視劇版五大書記,則是由平均六七十歲的演員來擔綱。這使得這些著名的領袖人物的刻畫普遍感到偏胖,意氣風發不夠。
還有一點是,特型演員不是固化的,也可以是流動與對比的。比如以前的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與孫飛虎飾演的蔣介石便各有特色。電影版中的林彪扮演者馬紹信,以前並不怎麼出名,只是黑龍江省雞西市的一個話劇演員。所以,選特型演員必須放開思維。當然這種放開不是跳出形似的放開。帥克覺得,只要用心去選,相信肯定會選到形似與神似兼備的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