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一天,兩軍交戰的陣地上忽然傳來一聲炮響,這個動靜把對峙的中美兩軍都驚呆了。
隨後查出,這是志願軍47軍裡面的一個新兵擅自向對方陣地發射了炮彈。違反軍紀,這可是會釀成大禍的,新兵連長當時便非常生氣,要關他的禁閉,但是沒過多久,團長忽然親自下了指示,不僅不罰,還要給新兵記二等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新兵上陣
這就得好好說說這位因禍得福的新兵了,新兵的名字叫做張典文,當時只有15歲。張典文的家鄉在湖南一個小村莊裡,家境十分貧寒,他從小就崇拜解放軍,所以1951年,志願軍徵兵的時候,張典文立馬報了名。
雖然他年紀是小了點,也沒讀過多少書,但是人還是挺聰明的,學東西也很快,經過初期的訓練之後,張典文被分到了志願軍第四十七軍反坦克無坐力炮排一班,當了一名炮手。
不過張典文畢竟那會兒還是個半大孩子,他看到班長老讓自己在後方擺弄炮筒子,卻一直不讓自己上前線,心裡有點著急了,所以他天天纏著班長問:“啥時候讓我到前面,真刀真槍殺美國鬼子呀?”班長頗為無奈:“你是炮手,又不是步兵連的,你見哪個炮手衝到最前面的?”
張典文覺得非常失望,炮兵不能衝上前,那有什麼意思呀?不過張典文這個小鬼頭,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他就接受了炮兵這個職務,心想,當炮兵我也能大顯身手。
然而他還小,就算大顯身手也輪不到他,張典文每天干得最多的,就是給老兵打下手,要不然就是在營地裡擦炮筒,張典文來了戰場幾個月,也沒能真正打上一場仗,心裡著急,恨不得立刻就帶著大炮到前線去,和大家一起教訓美國兵。
一天下午,張典文和往常一樣來到了陣地上擦炮筒,他很快乾完了活,眼看時間還早,他就用炮上的瞄準鏡往陣地上觀察,美國人的營地就在對面,雙方已經爆發了好幾輪戰鬥,班裡的戰士個個都立功了,只是他這個小鬼頭沒有立功的機會,想到這裡,張典文嘆了口氣。
陰差陽錯
百無聊賴的他開始對著眼前的大炮,練習班長教給自己的操作章程,這些作為炮手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張典文已經背了幾萬遍了,操作起來也得心應手,不知不覺他就操作到了最後一步,把彈藥填了進去。
做完這一切之後,張典文看著自己的“滿分”作業覺得很有成就感,他再一次用瞄準鏡瞄準了美軍的陣地,心裡想著,早晚有一天,自己要讓美國鬼子瞧瞧自己的厲害。但是越看,張典文心裡越癢癢,他真希望自己現在就在實戰,鬼使神差的,他居然真的決定對美軍陣地開炮。
等炮彈飛出去的一瞬間,張典文意識到,壞了!自己闖大禍了!但是為時已晚,炸彈已經引爆,大家全都看到了這一幕,沒過幾分鐘,張典文就看見連長和班長面色青黑地朝著他走了過來,張典文知道自己鑄成大錯,也不敢頂嘴,連忙從炮架上跳下來,低著頭聽訓。
連長真是氣壞了,這個小戰士不知輕重,不聽上級的命令,萬一闖出不能彌補的大禍可怎麼辦?連長對張典文說:“你這次要寫檢討,在全連面前檢討,還要關禁閉!”張典文一聽,覺得連長沒把自己踢出連隊,已經是非常手下留情了,關禁閉就關禁閉吧!
不過張典文一心聽連長教育,卻沒有注意到自己那一發炮彈引起的連鎖效應,因為這個突發事件,美軍的營地已經亂了套了。
在回去準備接受懲罰的路上,張典文和連長一行人竟然撞上了團長,團長得知張典文就是對美軍陣營開炮的小戰士,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喜上眉梢,拍著張典文的肩膀說他立大功了,一定要給他記上二等功,還要提出公開表彰。這下,張典文徹底懵了,犯了錯,團長居然還要表揚自己?不會是他耳朵出問題了吧?
因禍得福
原來,張典文這一炮誤打誤撞擊中了美軍的火藥庫,這一炮下去,美軍的整個陣地開了花,現在美軍被自己軍火庫裡的彈藥炸得七零八落,哭爹喊娘,團裡萬萬沒想到,在僵持了這麼多天之後,居然等來了這麼一個意外收穫,因此喜不自勝。
張典文得知自己立了功,腦子都快不轉了,這可真夠離奇的,可是,或許老天爺也站在志願軍這邊呢?不過張典文知道,自己這次立功,那不是自己多有本事,而是自己運氣太好,要是那顆炮彈打偏了一點,沒能端掉軍火庫,現在雙方可能又陷入死戰了,說到底,他還是犯了錯誤。
因此張典文非常愧疚地表示,二等功就不要了,自己還是乖乖回到連裡,關半個月禁閉吧!團長和連長經過商量之後,覺得張典文有這個認錯的態度,說明還是值得表揚的,不如獎歸獎,罰歸罰,二等功照樣記上,禁閉卻還是要關,張典文對於這個結果還是覺得很能接受的,於是這位冒失卻又幸運的小戰士便稀裡糊塗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二等功勳章。
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志願軍裡面的傳奇,當然,這是個例,運氣並不能一直都那麼好,所以軍令如山,依然不能兒戲。
這一次戲劇化的經歷也讓張典文變得成熟了許多,他意識到,自己應該成長為一個更有擔當的炮兵戰士,才能真正做功臣。
後來,張典文從一個普通的炮手成為了炮兵班的班長並凱旋歸來,對於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他一直都很謙虛低調,很少吹噓,不過當別人說起那幸運的一發炮彈時,張典文還是覺得十分值得紀念,一次偶然竟然換來一個二等功,對於一個優秀的志願軍戰士而言,這的確是一段難以忘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