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6日,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登上波音飛機,在德黑蘭的上空盤旋了幾圈後就此離開了祖國。那麼巴列維到底為何要流亡國外呢?他本人又在伊朗的歷史上扮演著怎樣的作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伊朗末代國王的故事。
1925年的一天,時任伊朗近衛軍團旅長的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援下發動政變,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巴列維王朝。與其他古代王朝相比,巴列維王朝無疑是短命的,但也充滿著浪漫的色彩。
禮薩汗在伊朗的國王中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在其任期內實行政教分離的政策,成功的使伊朗差不多擺脫了宗教的束縛,但也埋下了分裂的因子。在禮薩汗的改革中充斥著軍事色彩,人民不服從就武力鎮壓,因此雖然改革具有成效,但也使得國內的分離傾向越來越嚴重。恰在此時,禮薩汗做的一件事將其徹底地打落人間。
二戰期間,禮薩汗為了擺脫英國的控制,於是在中立國的身份上大做文章。在他的刻意引導下,伊朗的外交政策逐漸趨向於親近德國,因而盟國對這種行為不能容忍。二戰結束後,在英國的施壓下,禮薩汗出走南非,其王位由長子巴列維繼承,由此嶄新的巴列維時代開始了。
年輕的巴列維國王面對著國內未進行完的改革,大有一番改革的想法。
雖然國王的想法很美好,但由於此時國內由首相掌權,再加上蘇聯的阻撓,國王被軟禁了。在經過一番談判後,美國決定支援巴列維國王親政,因此巴列維很快就掌握了國內的大權。但是要知道他的這種權力是來自於人民的,人民不滿意國王投靠美國這是必然性,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會一直願意接受外國的統治,伊朗人民也不例外。
初掌大權的巴列維國王想要有所作為,於是便開始了改革。在美國的支援下伊朗迅速成為了中東地區的軍事強國,而國內的經濟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轉眼間到了1974年,此時的伊朗已經擺脫了任人宰割的模樣,與當時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巴列維國王甚至在這一年提出要讓伊朗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
但此時的繁華只是表面的,稍有不慎便是萬丈深淵。眾所周知,伊朗是石油大國,其經濟發展是由石油資源生生堆積起來的,國內其實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基礎和農業基礎。在經濟危機過後,世界的石油短缺狀況差不多已經得到緩解,而依賴於石油資源的伊朗則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於是接踵而來的是政府財政支出的大批赤字和人民的失業,因此起義也在預料之中。
伊朗人民對國王的空頭支票已經感到了不滿,所需要的只是一根導火線。1978年1月7日,庫姆慘案爆發,從此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的號召下,大批的人民開始走上街頭示威,而軍隊的也出現了瓦解的傾向,一切都是那麼的突然,甚至讓國王沒有想到。與此同時,國內要求國王下臺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雖然國王試圖做出抵抗,但連維持統治的軍隊都不支援他,因此國王被迫流亡海外了。雖然處於出走的狀態,但是巴列維國王仍然認為美國會接受他。事實上國王猜錯了,沒有一個國王願意接受他,美國也不例外。
流亡的國王先是前往摩洛哥,但摩洛哥國王考慮到現實問題,在收留了國王幾天後便禮貌地讓國王離開。在轉了一圈後,巴列維國王前往了巴拿馬。但禍不單行,國王被診斷出了癌症,這讓流亡的國王很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巴拿馬總統是軍人出身,對流亡的巴列維國王頗為看不起,甚至出現了辱罵國王的現象。
為了讓國王回國審判,新的伊朗政府要求巴拿馬放棄對巴列維國王的收留,否則考慮斷絕外交關係,於是巴列維國王又被禮送出境了。
出乎意料的是埃及向巴列維國王伸出了援手。由於在1973年的中東戰爭期間,伊朗國王巴列維頂著美國的壓力向埃及輸送石油,因此埃及的人民和政府都很感謝巴列維的援手。於是在一番思考後,巴列維國王最終前往埃及,並將其作為最後的棲身之所。
1980年7月28日,重病纏身的巴列維在開羅逝世,終年61歲。無獨有偶,巴列維的父親禮薩汗也是在埃及去世的,不得不說埃及是巴列維王朝的安息地。此後,巴列維王朝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