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村搬到瑞金城西五六里處的沙洲壩村。沙洲壩村是個缺水的地方,村中有一條小河,因為長年沒有水,大家便叫它“旱河子”。村裡人吃水用水,都要靠門前的池塘。池塘中水很髒,髒得讓人害怕。外村人說,有女不嫁沙洲壩,沒水洗衫洗手帕。臨時中央政府搬來後,總務廳派人從村後山上引來一股清泉,用竹筧輸水、禾桶儲水,暫時解決了吃水問題。但是當地群眾依舊不得不喝塘水用塘水。毛澤東看在眼裡,就讓秘書長謝覺哉去群眾中瞭解情況,看看能不能開闢新的水源。謝覺哉瞭解到群眾很早就有在村中打水井的想法,可是因為村裡人有的怕打井壞了風水,有的怕打了井不出水,還有的怕打出的水也不好吃,所以遲遲沒有人出頭組織打井。針對這些想法,毛澤東便請村中的長者、耕田隊長等人開會,說服大家別左怕右怕,下決心打井。大家眼見許多過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都變成了現實,也都想開了,一致同意打井。說幹就幹,第二天,毛澤東帶領鄉村幹部和村中長者察看好地形,選擇好井位,毛澤東便帶頭挖了起來,他高舉鋤頭說,龍王爺看清楚了,是我毛澤東帶頭挖井,跟村裡的老百姓沒關係呢!大家聽了都笑起來,紛紛揮動鋤頭鐵鍬幹了起來。不幾天,井挖成了,泉水也冒出來了。毛澤東又指揮大家用青磚砌井壁,用細沙木炭鋪井底,出來的井水又清又甜。從此,沙洲壩的鄉親們喝上了乾乾淨淨的井水。
8月17日,毛澤東帶著江西省軍區參謀長陳奇涵(當時用名陳奇寒)一行4人,腳穿麻布草鞋,身背乾糧帶,來到江西省長勝縣鏟田鄉調查工作。區蘇維埃主席鍾赤牯聽說毛主席到村裡來了,急忙四處尋找,在紅軍家屬許大娘家裡找到了。他埋怨道:“毛主席,你們進村來,為啥不事先打個招呼,好讓我們有個準備呀!”毛澤東聽了,拍著鍾主席的肩膀笑說,為什麼要事先打招呼呢,下來了你們一定會曉得,現在不少幹部下鄉,生怕下面不知道,這種工作作風不好嘛。當晚,毛澤東他們住在區蘇維埃政府一所破舊的祠堂內,晚飯吃的是山芋葉、紅薯,外加一盆鹹蘿蔔乾。鍾赤牯執意要去弄上好吃的東西,被毛澤東堅決制止了。次日清晨,毛澤東要同警衛員吳吉清趕回瑞金中央政府。臨行前,毛澤東對小吳說,你按照規定去區蘇維埃政府財政部結清食宿費,我們先走一步,你隨後趕來。小吳便到區財政部結食宿費,長工出身的老部長聽說毛主席在這裡住了一宿也要交食宿費,說什麼也不肯收錢。小吳只好匆匆上路趕上了先走的毛澤東。毛澤東問,食宿費結算好了嗎?小吳吞吞吐吐地說出老部長不肯收錢的事。毛澤東聽後大為生氣,要小吳立即返回去將錢交清。陳奇涵參謀長看離開區蘇維埃政府已遠,便笑著說,毛主席,還是我來辦這件事吧,你們走路要緊。毛澤東想了想,緊緊握住他的手說,老陳,這件事你一定要辦妥。我們是領導幹部,在執行制度方面更要嚴格遵守和作出表率啊。這樣,人民才會擁護我們。陳奇涵點了點頭,趕回鏟田區代表毛主席向財政部交食宿費,老部長只好拿出賬本,鄭重地在賬本上記上“十八日主席毛澤東住,到還大洋一元四角五分”,在後面經手欄上,陳奇涵也端正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陳奇寒”。
毛澤東發揮著表率作用,不少中央領導同志也都發揮了表率作用。在他們的帶領帶動下,各級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形成了為民辦事廉潔奉公的好作風。擔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劉啟躍,僱農出身。1934年春天蘇區興起節省運動熱潮,他帶頭回家背米去省蘇機關吃,既不要公家發口糧,也不要公家發伙食費。妻子一時感到不理解,埋怨他說當個主席,連飯都賺不到吃,真是沒用。劉啟躍聽後耐心地給她講道理說,我們共產黨人當官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人民謀幸福。我們現在苦一點,可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這就很好嘛。妻子的思想終於通了。後來劉啟躍因公務繁忙抽不出時間回興國老家拿米,她就主動挑著大米走100多里路送到寧都。見到劉啟躍,她笑著說:“老公老公,飯要我供。”劉啟躍也笑嘻嘻地回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窮。”1935年初,劉啟躍因在寧都領導打游擊時被敵人打散,與組織推動了聯絡。因敵人到處懸賞捉拿,他不敢回興國老家,就到遂川一帶隱蔽。他雖然衣衫襤褸,乞討度日,但誰也不知道他腰間竟然藏著一包作為黨的活動經費的金銀。他知道,這些金銀是黨委託他保管的,是用於革命活動的,自己生活再困難也不能隨意使用這筆費用。直到1937年初,他聯絡了一批隱藏在各地蘇區領導幹部,將分散在各地的革命骨幹重新聚集在一起,這才將珍藏了3年多的金銀拿出來使用。
蘇區幹部好作風,
自帶乾糧去辦公,
日著草鞋走山路,
夜打燈籠訪貧農。
這首發自蘇區人民內心的民歌,形象地反映了當年毛澤東等蘇區幹部與人民心連心,艱苦奮鬥,處處模範帶頭的真情實景,傳遍了蘇區的贛水閩山。(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