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走了一趟故宮東路(見已發頭條《走故宮東路,看無盡珍寶》),一直惦記著要走一趟西路。進入午門後,避開洶湧的旅行團人流,穿過太和門廣場西邊的熙和門,即進入故宮西路。
西路從最南邊的武英殿開始參觀。武英殿與東路的文華殿相對,形制也基本相同,後殿與前殿以穿廊相連。李自成、多爾袞、康熙都曾在此理政。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大量刊刻書籍,書品甚高,被稱為“殿本”。
現在武英殿是常設的陶瓷館,集中展出故宮珍藏的精美陶瓷。在館內慢慢地看那些燦若星河的歷代陶瓷製品,彷彿踏入了一條時間的長河。
這個是早在歷史課本中就看過的仰韶文化出土的陶罐。
這個是來自商代的白陶刻幾何紋瓿。
這個是西漢時期的彩繪灰陶龍鳳紋壺。
從陶發展到瓷,是技術的一大飛躍。看看這個唐代的定窯白釉刻紋壺,已經比陶器細膩多了。
面帶微笑的唐三彩侍女俑,是唐朝的標配。
當然,這裡最吸引人的,還是北宋的雨過天青汝瓷。汝瓷如今存世也就是幾十件而已,好多還在國外和臺灣,這裡一下展出那麼多件,怕是故宮的家底了。
這件淡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式爐,還有它的承盤,幾乎是天下汝瓷的代表。
還有淡天青釉的碗和盤子。那種淡淡的青色,讓人覺得如此澄淨,看著她,似乎浮躁的心都會安靜下來。幾乎每個參觀者都會在這裡留下最多的時間。
宋代名窯迭出,這裡也展出了各個不同窯口,不同顏色,不同形制的瓷器,異彩紛呈。這是北宋定窯白釉直頸瓶。
這是北宋鈞窯的月白釉尊。
這是北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託。
這是南宋官窯粉青釉洗。
這是南宋哥窯米黃釉盤。
這是南宋哥窯灰青釉瓶,
年代為北宋至金的這件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花式杯,造型別致,顏色明豔華麗,實在是大美。
南宋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也相當別緻。
到了明代,瓷器的風格有了變化,這個宣德年間的青花團雲鳳紋葵花洗就是那個年代瓷器的代表作品。
明代弘治年間的這個白釉綠彩碗色彩相當明麗。
到了清代,又有變化。康熙時候的這個鬥彩竹枝紋罐還算素淨。
到了乾隆年代,瓷器的色彩已經是豔麗奢華,但看上去瓷器的質地越加的細膩,說明咱們國家的瓷器製作技術又提升了。
這個粉彩鏤空龍紋鳳耳轉心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這兩個來自雍正年代的瓷器,又代表了另外一種製作瓷器的技術:窯變。異常漂亮。
這一對來自民國時期的粉彩瓷瓶,是不是也很好看?
館內還有許多現代製作的瓷器,此處略過。
看完陶瓷館,繼續北行,會經過斷虹橋。斷虹橋在武英殿之東,橫跨於內金水河之上。橋的建造年代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論,但此橋用料之考究、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是紫禁城內諸橋之冠。特別是望柱上的石獅神態各異,宛然如生。石欄杆兩端盡頭處,雕有四尊蹲獸,形似獅子而頂生一角,是比較典型的元代風格。
過橋之後經過一片綠蔭森森的開闊地,這裡被稱為“十八槐”,有植於明代的18棵老槐樹,歷經六百年,現今仍然存活著17棵。在房多樹少的故宮,這裡是難得的一塊蔭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