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之美,貴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賜,亦是歲月之見證。
淺薄深厚之間,總是讓人意外連連;濃凝淡勻之下,又彷彿在訴說著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猶如雨過天晴無彩虹,雖給人以清新,卻少了絢麗與驚喜。切莫以沁玉為病玉,無沁才真正地惱人。
古玉受沁之過程,乃動態發展之過程。環境、溫度、溼度、外圍物質無不因時而變。
百年,五百年,一千年,雖玉不位移,受沁狀態卻截然不同。劉大同之《古玉辨》以及當今玉界觀點,無不侷限於靜態。動態過程以靜態觀之,必然會生許多謬誤。譬如,石灰沁,可致黃色,可致肉色,可致紅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諸色彙集,蓋與時間長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陰陽各面小環境有關,而今世人僅知“孩兒面”而已!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氣,氣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靈氣,借時光之醞釀,自然而生,光氣活現,神韻非常。凡古玉真品,可無沁色之表象,但不可無光氣神之靈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紋,但難仿其沁;能仿其沁,卻不能與光氣神達到統一。故古玉鑑定,能看型料工紋者乃是初學;能看沁色者可謂高手;能將光氣神爛熟於心者方為高人也。
黑漆古未必是水銀沁。水銀無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現。水銀之於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變色。古墓葬用水銀者多,而黑漆古卻難見其例,豈不怪哉?古人所言,雖有其據,蓋以人骨變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為水銀沁需待考證也。
曠世之中,唯古玉空靈奇幻。雖不見車馬舟楫,卻聽得古人喧囂;雖不著隻字片語,卻讀得祖輩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猶如靜雅美人在與你喃喃細語,縱有哀愁勞頓,也在一瞬間消失殆盡。品讀留連之間,恰似佛傳經典,雖不能盡解禪意,卻早已物我兩忘,感激涕零。盛衰榮枯,永珍變遷,只一塊古玉,便將古人之遭遇,滄桑之鉅變,展現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縈懷如流雲,令人慾罷卻不能。
來源:沐有知識文化
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