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國城市的人口流失,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演變。近十年,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區,足足有156個城市人口在流失,佔了近一半。
它們幾乎涵蓋了全國所有省份,只有浙江、貴州和西藏是例外:
點選檢視大圖
10個以上城市人口流失的省份7個:黑龍江、遼寧、安徽、湖北、甘肅、四川、雲南;
5-9個城市人口流失的省份8個:內蒙古、吉林、陝西、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廣東;
1-4個城市人口流失的省份9個:新疆、青海、寧夏、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西、海南
(京津滬渝港澳臺沒有列入統計)
就連發達省份廣東,也有6個城市人口減少,江蘇有3個,山東有1個。
身處江浙滬皖包郵區的安徽,似乎還沒享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的紅利,10個城市人口在流失。
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方,分佈在東北、西南、西北,以及部分中部省份。
東北最過分,黑龍江13個地區全軍覆沒,二線省會城市哈爾濱也無法倖免;
吉林只有省會長春人口增長,其他城市一片倒;
遼寧,只有兩個大城市瀋陽和大連,人口正增長。
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等地,人口都湧向了省會城市。
近十年來,安徽流動人口近1390萬,省外流入155萬,省內流動就有1230多萬。結果,合肥常住人口增量跟其他城市不在一個量級,10年常住人口增加191萬,第二的亳州60萬,第三的蚌埠就到驟降到15萬。
湖北,流動人口為1276萬人。流動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為225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為1051萬人。10年人口增量,武漢比合肥更兇猛,達到254萬人,在省內排第一。第二的咸寧就驟減到20萬人。
河南,流動人口為2120.2萬人,省內流動人口就達到1993萬人。鄭州常住人口增量397萬,一騎絕塵,不僅超越南陽,成為河南人口第一大市,也憑此超越武漢,成為中部人口第一大市,是改革開放至今,幾十年未有的局面。
對比本世紀頭十年,中國的人口流失的城市數量,正在瘋狂地增加。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北京城市規劃院、首經貿的3位學者,曾經統計出2000-2010年,全國一共有41個地級市人口減少。
僅僅又過了一個10年,人口流失城市已經增長了近3倍,達到156個,實在令人驚訝。
本世紀頭十年人口減少的城市省份分佈,點選檢視大圖
對比兩個十年的資料會發現,人口減少的省份還是那幾個,沒有增加多少,但城市的名單卻在不斷增加。這表明,近十年,人口流失的範圍在迅速蔓延。
近十年沒有人口減少的省級行政區是西藏、貴州和浙江。
西藏人口基數太小,不用解釋。
貴州在本世紀頭十年,只有安順一地人口負增長。到了近十年,貴州所有地級市人口都實現了正增長。
不過,這多少歸功於自然增長率。近十年,貴州常住人口增量381萬人左右,增速11%。下面的地級市,也就只有貴陽常住人口增量166萬,佔了全省近一半,增速近40%。其他地區增速都在10%以內。
近十年貴州各地區常住人口增量及增速情況
浙江,則是全國貧富差距最小的省份。即使是深處山區的西南部城市麗水、衢州,也鮮有人外出打工。省內的產業轉移,本世紀初就有,當地人可以實現家門口打工。
要是頭腦精明,還可以搞一搞農家樂,從上海杭州人那裡賺鈔票。
那麼,流失的人口都去了哪裡?
答案是北上廣深蘇杭成渝等熱點一二線城市。並且,城市間的馬太效應,正在急劇擴大。
深圳10年常住人口增量714萬人,比貴州一個省的增量還要多一倍。
廣州和成都,增量也都在600萬人左右,僅次於深圳。
鄭州、西安,增量在400萬人、450萬人;杭州、重慶和長沙,在300萬人量級。
人跟著產業走。
頭十年,到東南沿海去,成了全國人民致富的號角。一節節綠皮車,拉著疲憊的人們來到從不下雪的廣州、東莞、佛山和深圳。一輛輛日夜穿行的大巴車,如同莽莽大地上的毛細血管,在北方小村村口拉上打工人,奔赴萬千個工廠。
因此,那段時間,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成了兩會、央視熱議的話題。
近十年,東南沿海企業用工成本上升,產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也順便帶回了本在東南沿海打工的中西部人。
加上成都、合肥、長沙等中西部城市開始不依賴於沿海,嘗試產業彎道超車,人口紛紛向省會城市轉移。
這種趨勢還會持續。起碼未來十年,人口會繼續向有先進產業佈局、能級高的城市轉移。其他城市,人口流失會加劇。
有人做過統計,下一輪技術紅利,如人工智慧、特高壓、5G、資料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城際軌道等,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武漢、合肥、蘇州、寧波和無錫這12個城市爆發。
城市能級,可以參照這張圖。包含的圓圈越多,城市能級越高,虹吸的資源也越多。
圖中包括4座直轄市、4座一線城市、9座國家中心城市、15座副省級市、18座人口千萬級城市、23座GDP萬億城市。圖源:吳曉波頻道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那些人口流失的城市,拉長時間看,樓市肯定是平淡甚至下跌的。
為了讓大家更清晰明瞭看看這156個城市的房價同比增速,我從中國房價行情網扒來了今年5月房價同比增幅資料,一一對應,得出了結論如下:
只有12個城市同比漲幅在15%以上的,僅佔總數7.7%。
91個城市都在0-15%,也就等於沒怎麼漲。這些城市佔了最大部分,達58.3%。
負增長的城市43個,佔了27.6%。
(另有10個城市缺少資料)
也就是說,房價沒起色的城市佔了近9成。
156個城市裡,房價同比漲幅超過15%的12個城市(糾正:商洛為陝西省下轄市)
而近十年人口增量最大的20個城市,以深圳、東莞、杭州等地為代表,房價暴漲。
不過,只有9個城市增幅在15%以上。主要原因是,房價上漲不明顯的城市,如北京、長沙,是樓市調控優等生,房價被壓得喘不上氣。
鄭州、武漢等城市,則相當實誠。此前提倡提高土地供應水平,這兩個城市認真執行,沒有捂地,大量放出,導致新房堆積,庫存一時難以消化。
如果沒有宏觀調控,放任這些城市漲,那所有地方的房價都將深圳化。
總之,人口和房價的關係,非常密切。產業興旺,能夠吸引人來工作的城市,創造出更多財富,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形成正向迴圈。人多了房子就變得緊俏,房價難免上漲,極端例子是深圳。底層邏輯,還是供求關係。
大家發現沒有,人口流失的城市,一般都是三四五線城市,也就只有哈爾濱這樣的二線省會城市是唯一的例外。
像浙江這樣的發達省份,下轄縣市才能逆勢成長,從滬杭等地搶人口,房價也才有強大的支撐。
我在文章《打破“三四線魔咒”!這些房價破3萬的縣城,憑什麼成為人口黑洞?》提到,縣城房價前20名裡,有13個在浙江。除了衢州江山、麗水縉雲和溫州永嘉是因為山地多可開發面積小以外,其他10個縣城都是百強縣,且全是前五十強。
十個縣城分佈情況
這10個縣城,要麼身處環滬,要麼位於產業強市,雙重影響,造就產業和人口騰飛。
因此,上文提到的熱點一二線城市,房價都有非常強大的支撐,幾乎全部的三四線城市就不一定了。
最後,給大家送上持續20年人口流失的33個城市名單:
巴彥淖爾、巴中、定西、撫順、固原、廣元、鶴壁、鶴崗、呼倫貝爾、淮安、黃岡、雞西、荊門、荊州、臨滄、呂梁、內江、普洱、慶陽、商洛、隨州、遂寧、鐵嶺、烏蘭察布、武威、宣城、鹽城、伊春、張掖、昭通、資陽、自貢
這33個城市,連續兩次登上六普、七普人口流失城市名單。當地的房子,自住可以,投資可千萬要繞道避開!
參考資料:
龍瀛、吳康、王江浩:中國收縮城市及其研究框架
大碗樓市:萬字長文(下):風向變了!樓市新秩序建立,請提前佈局!
◎本文作者 | 江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