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伍曉丹
按摩可以讓人放鬆,尤其是對上班族來說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然而,近年來,由於按摩導致頸椎錯位、頭暈的案例不在少數。最近,記者瞭解到,竟然有年輕小夥因為按摩導致腦梗發生!
在珠江醫院神經內科,醫生近日接診了一位27歲的男性患者蔡先生。家屬表示,“他按摩完後就頭暈,伴有噁心嘔吐。”在送去當地醫院就診後,查頭顱CT提示大腦凸面大腦鐮前部高密度結節,第二天起床後蔡先生頭暈明顯,多次嘔吐。
見勢不妙,8月25日,蔡先生被趕緊送到了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內科。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謝惠芳向記者介紹,醫生趕緊給患者進行了頭顱CT檢查,結果提示其左側小腦大面積梗死,考慮青年卒中。
“ 蔡先生很年輕,我們要查一下他出現腦梗的病因,所以加急做了頭部MRA檢查,發現其左側小腦半球急性腦梗死及左側椎動脈V2段夾層。當天又做了頸部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提示左側椎動脈V2段夾層。考慮是頸部按摩所致。”謝惠芳說,“患者本身有頸動脈夾層,當其出現頸部的外傷,劇烈的活動,比如按摩等,導致血腫,誘發腦中風,目前頸動脈夾層引發的中風已經佔青年中風20%的比例。”
為了積極救治蔡先生,在入院後,醫生給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丁苯酞等以改善腦部的血液迴圈等治療,其頭痛頭暈等症狀較前明顯好轉,四肢肌力也恢復正常,在住院十多天後,蔡先生出院回家。後來複查頭顱MRA提示,左側小腦半球病灶範圍較前縮小。
積極治療,半年後基本恢復正常
今年年初,40歲的黃先生晚間在家洗澡時突然出現左側肢體乏力,說不清話、腦脹痛、口角歪斜,到當地醫院查頭顱MRA提示大面積腦梗死。
在住院第三天後,黃先生轉院至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們也考慮到患者為青年卒中。黃惠芳說,“我們詳細追問其病史,後來發現他也有在發病前的按摩頸椎史,所以,我們也高度懷疑黃先生有頸內動脈夾層(疑頸部按摩所致)。”
後來,在醫院給黃先生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其右側額顳頂枕葉大片狀腦梗死,右側頸內動脈閉塞,右側大腦中動脈水平段顯影淺淡。
醫生積極地給他進行抗血小板聚集、他汀、改善血液迴圈、控制血壓等治療後,黃先生左側肢體乏力好轉,言語逐漸清晰。經十餘天的治療,患者康復出院,出院時患者可獨立行走,左側略拖步,言語表達清晰。
出院後1月,黃先生在門診複查,發現左側肌力完全恢復正常。出院後3月返院複查,之前的症狀完全消失,MRA提示右側頸內動脈部分通暢。半年後再複查DSA右側頸內動脈夾層已修復,血流通暢。
目前,頸動脈和椎動脈夾層是青年腦卒中的常見原因之一。“45歲以下腦卒中患者中約佔所有中風患者的20%。在青年卒中裡,由於頸內動脈夾層所致佔70%-80%,椎動脈夾層佔15%。”謝惠芳介紹。
據悉,人體的頸部存在著兩條為大腦供血的重要血管-椎動脈和頸動脈,而他們缺乏骨性結構覆蓋保護,位於面板和軟組織之間容易受到外力損傷,使得血液進入動脈壁,導致血管壁血腫或動脈瘤樣擴張,最終引起血管腔狹窄,讓大腦缺血。
謝惠芳說:“目前普遍認為:近期的頸椎外傷史(交通事故、頸部暴力按摩、人工頸椎的手法治療、舉重物、劇烈咳嗽、頭部突然運動頸部過伸、旋轉)是主要的頸動脈夾層的危險因素,甚至有案例報道情侶因用力親吻在脖子上留下‘草莓’導致腦中風。”
在剛發生頸動脈或椎動脈夾層時,不一定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容易被人忽略,如頭痛、頸部疼痛、搏動樣耳鳴,缺血癥狀(肢體乏力、言語不清甚至昏迷)和腦神經麻痺症狀常在數天內出現。
謝惠芳指出:“中風後及早發現、儘早治療很關鍵。頸部血管彩超、CTA/MRA/DSA都是有效的檢查手段。症狀不重或者撕裂不嚴重,可行藥物治療(抗血小板/抗凝治療),嚴重撕裂造成頸動脈管腔重度狹窄,在積極藥物治療基礎上仍有缺血性事件發生,可考慮血管內介入治療。”
專家還提醒,頸椎按摩需要適度,謹防動脈夾層。如果出現頭痛,如抽痛、刺痛爆炸樣劇烈頭痛,甚至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視力減退、口角歪斜、複視等,及時到醫院就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孫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