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很重視絲織,設立了各種機構督促生產,而且制定了關於原料和成品質量的各種規格。元代絲織生產量很大,除了出口以外,主要的是供應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統治階層的需要,元朝恩賜百官絲織,甚至有每人萬匹的。
元代絲織中以織金錦最有特色。元朝統治者在攻城後就進行大屠殺,但唯獨不殺工匠,在元朝官營手工場中,除了滅宋後從江南挑選的十餘萬絲織工匠(蒙古人稱之為“巧兒”)外,還有一大批是蒙古軍隊在西征時從中亞擄來的穆斯林工匠,大多是織金錦高手。
纏枝寶相花紋織金錦
元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款金錦以片金緯顯花,寶相花為紋樣主題,饒以纏枝。寶相花是唐代代表紋樣,此錦雖為元制,但紋樣仍不失唐朝風韻,造型飽滿豐腴,佈局疏朗有致,是不可多得的織金錦珍品。北方遊牧民族酷愛織金錦,因為北方寒冷,色彩較單調,唯有如太陽光芒般的金色,能給人們帶來一絲生機,因而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的上層達官貴人的衣著崇尚用金,並以此顯示財富和地位。
織金錦的鼎盛期在元代,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大慶節日要給官員賞賜金袍,所以織金錦成為一種時尚。織金錦本為波斯特產,元代蒙文中稱為“納石失”或“納失失”等,是波斯語的譯音,是一種用金線顯示花紋,具有金碧輝煌效果的織錦。據《馬可·波羅遊記》載,蒙古貴族不僅衣著滿身紅紫細軟、組織華麗的納石失金錦,就連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被褥、椅墊等都是納石失所制,甚至連軍營所用的帳篷也是織金錦製成的,綿延數里,場面十分壯觀。織金錦的織造技術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對明清流行的緞織物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