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施詩 上海報道 近年來,阿爾茲海默病(AD)發病率呈遞增趨勢。據估計, 2019年全球有超過5000萬包括AD在內的認知障礙患者,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52億。這就意味著每3秒就會新增1名患者。中國則擁有全球最多的AD患者,超過1000萬。
面對不斷攀升的AD發病率,藥明奧測董事長兼CEO劉釜均博士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治療AD關鍵在於“早篩早診早治”。“AD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大腦就會形成不可逆的損傷, 現有治療手段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早篩、早診、早治對控制AD進展至關重要。”
作為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單一組學或幾個生物標記物的檢測無法滿足AD臨床診斷需求。作為中國第一家踐行整合診斷的賦能平臺公司,奧測推出了基於資料演算法的AD血液診斷方案,推動最新的治療在中國落地。
同時針對AD高昂的診療費用,劉釜均認為,醫療支付應是診、療、藥、險四方齊心合力,共同打造普惠大眾的創新支付。
需診、療、藥、險共同努力
《21世紀》:全球範圍內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人數日益增多,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您認為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麼?
劉釜均:很多疾病一直存在,只是因過去人類壽命不夠長而未被發現。醫療診斷技術的發展也讓複雜疾病的診斷更精確,確診時間前移。總體而言,老齡化及診斷技術的進步令AD被更多、更早的確診。
《21世紀》:目前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痛點和難點是什麼?
劉釜均:過去數十年裡,整個醫療界對AD新藥研發的投入十分巨大。今年6月7日,美國FDA批准了Biogen新藥Aβ(β澱粉樣蛋白)抗體 Aduhelm (aducanumab), 用於治療早期AD患者。這是自2003年以來FDA批准的首個治療AD的新藥。奧測和Biogen正在開展深度合作,作為他們血液診斷的合作方,爭取儘快將該藥引進中國。由於aduhelm目標也是早期患者,因此早篩、早診對延緩該疾病的發展至關重要。
《21世紀》:那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早篩早診?
劉釜均:基於AD的疾病複雜性及早診的重要性,簡單檢測一個或數個生物標記物的濃度,無法滿足臨床對早篩早診的要求。腦脊液標誌物檢測、澱粉樣蛋白PET-CT成像作為目前的金標準診斷存在創傷大、有輻射及價格高昂等問題。患者亟需一種可靠、可負擔、可普及的無創血液檢測。奧測目前已與Mayo Clinic及國內頭部醫院緊密合作,開發了基於血液生物標記物的AD整合診斷資料模型。這一模型在早期患者人群中,與PET-CT診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進展,我們也會繼續堅持基於整合診斷資料模型的血液診斷解決方案,和國內外AD新藥研發企業廣泛合作, 提升相關藥物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不斷將這一技術推向臨床。
同時創新不僅需要技術的創新,還需支付模式的創新, 診、療、藥、險四方齊心合力共同打造普惠大眾的創新支付產品。
《21世紀》:不少人覺得應該有更多的商保公司進入醫療領域,幫助覆蓋診療費用。對此,您怎麼看?與西方相比,中國消費者不太愛買商保,那麼應該如何去引導他們?
劉釜均:我個人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商保已成為國家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基礎醫療保險形成補充。診斷作為醫療行為的第一步,正在覆蓋健康管理全流程,影響滲透到醫療行為的全部環節。透過商保,能夠最大化釋放整合診斷的價值,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
提高大眾對商保的認知度及消費理念需要時間,同時也需要更多接地氣,打造更符合真實需求的好產品。我認為,優質診斷的引入能夠極大的提升保險服務深度,覆蓋預防、早篩等更多醫療場景。同時憑藉診斷企業對疾病和健康風險的深度理解,也能為保險產品創新帶來更多專業支援,為大眾帶來有溫度的周全保障。我相信這樣以人為中心的產品理念是能夠真正打動到大眾。奧測正在加快打通診、療、藥、險新生態,實現“讓天下沒有難診的病”。
《21世紀》:除了阿爾茲海默病的診斷,藥明奧測在其他IVD領域有哪些佈局?
劉釜均:藥明奧測的定位是打造一個開放合作的賦能平臺。我們結合中國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及Mayo Clinic的技術優勢,在五個大方向上進行佈局:包括AD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兒科和精神類疾病。
中國診斷產業需要更多原創性創新
《21世紀》:藥明奧測是藥明康德與美國Mayo Clinic合資的平臺型公司,奧測在診斷行業有哪些優勢?
劉釜均:第一,我們多樣化的合作伙伴及星光熠熠的股東群體,為打造賦能創新診斷平臺奠定了基礎;第二,基於中國臨床豐沃的土壤,我們也是一家緊密圍繞中國臨床痛點的本土創新公司;第三,我們是一座橋樑,幫助國外先進醫療技術在中國完成轉化,推進更多的本土創新出海。
目前, 奧測創新型臨床診斷產品,如質譜等已開始反哺Mayo Clinic,未來不排除這些IVD產品在海外上市並惠及全球病患。我們堅信奧測未來一定是一個開放合作、互助共榮的平臺。
《21世紀》:國外藥企跟監管機構對我們中國的創新技術的認可度有多高?
劉釜均:過去,國際對中國藥品和產品的認可度有限,但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這一局面已慢慢改變。以創新藥為例,之前都是license in,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license out。
診斷領域目前出海確實不夠多。從商業模式和技術與人才的積累,診斷較新藥均存在滯後。不過,我覺得這一情況未來會得到改善。去年奧測的新冠產品因有Mayo Clinic的臨床驗證,賽默飛即刻將其商業化。此外,其他中國公司的新冠檢測產品也遠銷歐美,這是對中國創新實力的認可。假以時日,未來會有更多的診斷公司出海,而不僅是滿足於中國本土的競爭。
《21世紀》:那您怎麼看待競爭激烈的中國診斷行業?
劉釜均:首先這是醫療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競爭激烈是好事,說明整個產業活躍度提高,醫療需求上升,資本方投入加大,產業創新日益增多。
其次,與其他產業一樣,發展初級階段市場競爭的同質化非常嚴重,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無論透過創新技術或是商業模式,還是高效運營,最後產業都會進入併購重組階段,落後的企業被淘汰,優秀的頭部企業不斷湧現。下一階段,隨著產業綜合實力的加強和人才的聚集,產業活躍度將越來越高,中國診斷企業也將加入國際市場的競爭。
《21世紀》:跟歐美相比,我國目前的診斷行業有哪些優劣勢?
劉釜均:優勢主要集中在三點:第一,我國診斷行業雖然競爭激烈,但市場廣闊,未被滿足的需求非常多,充滿機遇;第二,中國患者的數量龐大,在創新資料積累擁有先天的優勢;第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相關產業能力全面提升,為診斷行業的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雖然現階段真正的原創性創新有所欠缺,但這是產業發展的過程。我相信未來中國診斷產業一定會湧現出更多的優秀企業,更好的原創性創新。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