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五虎上將中的四位都有自己的嫡系精銳部隊,只有人在屋簷下的黃忠黃漢升比較悲催:在長沙城差點被太守韓玄斬首,其手下無一人敢吭聲,還是心繫劉備的魏延趁機發難砍了韓玄——魏延救黃忠的目的,既不是出於交情義氣,也不是為了固守長沙城。
諸葛亮要殺魏延,其理由完全是“莫須有”,因為魏延並不是“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的不忠不義之徒,他早在襄陽城下,就表示了對劉備的忠心,是劉備優柔寡斷拋棄了魏延,結果導致魏延百餘名心腹全被文聘帶人斬殺。
韓玄並非魏延之主,長沙也非魏延所守之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
如果魏延手下有千軍萬馬,他投奔劉備,地位未必會低於馬超馬孟起——馬超是進退維谷之際無奈投降,而魏延則是對劉備一往情深。
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是很難受重視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五虎大將的排名順序是這樣的:“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
魏延只有一步之差,就可以躋身五虎大將行列了,為了表示對魏延的重視,劉備把張飛心心念唸的漢中太守一職送給了魏延,也算是對魏延忠誠的一種讚賞。
馬超的西涼鐵騎,在虎牢關被曹操殺得“只剩三十餘騎,與龐德、馬岱望隴西臨洮而去。”
馬超以這三十人為基礎再次擴編,又在歷城被夏侯淵收拾了個乾淨,“只有龐德、馬岱五七騎後隨而去。”
馬超、黃忠、魏延時運不濟,投靠劉備的時候都沒有自己的心腹嫡系精銳,而五虎大將的前三名,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隊:趙雲有從常山帶出來的八百子弟兵,關羽有關西大漢組成的五百校刀手,燕人張翼德的十八騎燕將,想來也不會比羅藝的燕雲十八騎差——這十八騎燕將,曾經保著張飛突出呂布包圍圈,張飛能在長坂坡喝退曹軍,這十八騎燕將,也有一半功勞。
事實證明,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漢末三國亂世,沒有嫡系精銳是玩不轉的。馬超投降劉備之後一直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甚至不得不出賣彭羕以保全自己,魏延跟楊儀鬧彆扭,手下一鬨而散,魏延連殺數人也制止不住,只有心懷叵測的馬岱帶著三百人圍在身邊——即使魏延不喊“誰敢殺我”,馬岱也不會放過他。
五虎大將和魏延的結局,讀者諸君早已瞭然於胸,咱們還是來看看關羽張飛趙雲三位大將所屬精銳部隊的成名之戰與最後一戰。
趙雲是常山世家大族出身,他投奔袁紹的時候,是帶著一大票常山子弟兵的公孫瓚以這支常山子弟兵為骨幹組建了白馬義從:“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劉備窮途末路寄居袁紹屋簷之下,趙雲帶著常山子弟兵來投,成了劉備麾下一支神秘的影子部隊:“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十分令人遺憾的是,這八百常山子弟兵的成名之戰,也是他們的最後一戰——在當陽長坂,趙雲保護甘夫人、懷抱幼主阿斗突出重圍,一開始靠的就是這支從常山真定帶出來的子弟兵。
如果沒有這支子弟兵浴血奮戰,趙雲早就在曹操虎豹騎的圍攻之下力竭犧牲了。
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並因此一戰成名,而那八百常山子弟兵卻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的成名之戰,也成了最後一戰:“趙雲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往來衝突,殺至天明……引數騎再回舊路……雲插劍提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
趙雲品德高尚忠勇無雙,八百常山子弟兵也沒有辜負真定父老的厚望,如果五虎上將的精銳嫡系做一個綜合能力評比,八百常山子弟兵絕對數一數二。
張飛的十八騎燕將,前面咱們已經說過了,但是有一點我們很難以理解:張飛的十八騎燕將,應該比許褚那數十人因功封侯的“虎士”還厲害,為什麼在張飛遇刺的時候,這些人都不在身邊?
不但張飛遇刺十十八騎燕將不在身邊,就是劉備軍中的其他將領,也沒聽說誰是十八騎燕將出身,這可能跟張飛粗獷豪放的性格有關——他忘了給自己的老兄弟們邀功請賞討封了。
十八騎燕將下落不明,關羽的五百校刀手,能夠跟關羽奔赴麥城的,也只剩下了三百人,後來在突圍過程中被東吳優勢兵力沿途截殺,最後只剩下十餘名勇士,跟隨關羽戰鬥到了最後一息。
關羽趙雲的心腹精銳嫡系部隊全部戰死疆場,只有張飛的十八騎燕將不知到哪裡去了,於是我們也可以產生這樣的聯想:那十八個人已經垂垂老矣,不再適合衝鋒陷陣,張飛就讓他們解甲歸田了——涿郡廣有田宅,桃園適合養老,這十八位老兵,終於可以在鳥語花香之中安享晚年了。
有的讀者還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趙雲的八百常山子弟兵並沒有全部陣亡,護送簡雍去見劉備的兩個小兵,就是常山子弟最後的種子,後來他們又繼續呼兄喚弟,更多的常山子弟匯聚在趙雲的牙門之下,然後就成了蜀漢最精銳的“白毦兵”。
當然,說白毦兵是由常山子弟兵組成,也沒有什麼歷史和演義依據,關羽的五百關西校刀手是不是比張飛的十八騎燕將、趙雲的八百常山子弟兵還厲害,那結論也得由讀者諸君來下:在您看來,五虎大將的三支嫡系精銳部隊,那一支的戰鬥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