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整頓進行時#
安徽農民認真聽取稅費改革政策報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省推廣開來以後,安徽省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向農村其他方面推廣。同時,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商品經濟,支援鄉鎮發展鄉鎮企業,全省農村經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全省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鄉鎮機構膨脹,農民負擔過重,農業生產出現徘徊,嚴重影響到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安徽人民發揚當年首創“大包乾”的精神,一方面努力透過實施開發性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戰略等農業內部的改革,促進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僅從農民反映最為強烈的負擔過重問題入手,在區域性地區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的探索。先後產生了新興鎮的土地承包稅(費)改革、太和縣的公糧制改革、懷遠縣“三提五統”改革和調整農業稅等形式的稅改模式,為在全省全面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積累寶貴的經驗。
農民負擔過重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98年9下旬,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到安徽視察時,提出要“改革和規範農村稅費制度,探索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江澤民的講話標誌著黨和國家開始著手解決這一長期困擾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安徽以省為單位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至此,共和國成立後繼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後的又一次農村重大改革,在安徽這塊有著深厚農村改革傳統的大地上開展起來。4月26日,省政府正式下發《安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方案》(簡稱《方案》)。根據《方案》,農村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個取消、一個逐步取消、兩個調整、一項改革”,即:(一)取消鄉統籌費。鄉統籌費取消後,原由鄉統籌費開支的鄉村兩級九年制義務教育、計劃生育、優撫和民兵訓練支出,由各級政府透過財政預算予以安排;村級道路建設資金由村民大會民主協商解決,鄉級道路建設資金由政府負責安排。農村衛生醫療事業逐步實行有償服務,政府適當補助。(二)取消農村教育集資和所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三)取消屠宰稅。(四)逐步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兩工”取消後,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實行“一事一議”。(五)調整農業稅政策。確定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合理確定農業稅稅率。實行地區差別比例稅率,全省最高不超過7%。(六)調整農業特產稅政策。(七)改革村提留徵收和使用辦法。
安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當年即取得重要成果,全省農民承擔的兩稅及附加比改革前減幅達23.6%,人均政策性負擔減幅為31%,基本堵住了農民稱之為“無底洞”的沉重的“三亂”現象。
2000年的全省農村稅費改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隨著實踐的深入,安徽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稅改試點工作。2001年初,省委、省政府按照“鞏固、完善、規範、配套”的工作思路,圍繞“既要明顯減輕農民負擔,又要保證鄉村正常工作和發展的必要經費,特別是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兩大目標,完善有關配套政策,努力探索深化改革和鞏固成果的新舉措。2002年,以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政策落實力度和工作推進力度。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在全國普遍推開以後,安徽繼續穩步推進稅改工作和各項配套改革,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規範年”活動。2004年3月,全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開展好“農村稅費改革規範年”活動,堅決防止在一片“減負”聲中農民負擔反彈的現象發生。
農村稅費改革必須與鄉鎮機構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時進行,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農民負擔的日趨沉重並積重難返是鄉鎮政府龐大的開支需求壓力造成的直接後果。鄉鎮機構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直接影響到稅費改革的成效,並最終決定其成敗。為了保證農村稅費改革的順利進行並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在減輕農民負擔同時,保證鄉村正常工作開展的必要經費,特別是要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因此,安徽省在實施農村稅費改革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行了鄉鎮機構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從2000年開始,安徽結合稅費改革,進行了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體制改革、村級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整頓涉農收費改革等配套改革,這些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效地推進了稅費改革的實施。
透過農村稅費改革,大幅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農村上層建築的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穩定。
2005年,安徽全省全面取消農業稅。從此,存在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安徽人民在農村改革上再次書寫了新的篇章。
素材 | 安徽黨史方誌 編輯 | 湯曉潔 校對 | 盛況 審發 | 黃新風